首先咱必须说明,在明后期到清代,披甲率高低与否和整支部队的战斗力强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了。或者说,在这200年的时间,盔甲开始逐渐简化,退出军队装备到了乾隆嘉庆年间清军的盔甲仅仅作为依仗而存在,毕竟你穿再重的甲,炮弹之下众生平等。
当然啦!盔甲退出中国军队的装备这一过程肯定是十分缓慢的。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北方边军之中,盔甲都还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发现总是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小兵一向是没有盔甲的,当然这个想法不能算错,因为在三国到魏晋南北朝的一段时间,步兵的盔甲确实十分简略,甚至出现无甲步兵。但是在明代,这一理论就是错误的。明前期人士曾经这样写诗描述边军“从军莫从口外军, 身挟战具八十斤。头盔脑包重得之, 顿项掩遮以五论。唯甲所披四十五, 腰刀骨朵二四六。精工精铁始合度, 日夜磨淬光胜银。二五弓箭及其服, 随身衣裳八乃足。佩多身重难负荷, 还须上马看轻速。”盔甲加上各种武器一共八十(明)斤,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就是100多斤,可见,明朝的边军是绝对的重装骑士。
到了明后期也一样,而且明朝边军的披甲率也是很高的。我们以辽东镇为例:辽东总兵标下正兵营5312人,家丁客兵以及投降明朝的蒙古女真士兵共有2978人,正兵营就有盔甲7856副,理论上说,辽东总兵正兵镇的批甲率就已经达到了146%,家丁客兵以及各种降兵的披甲率更是不用多说。冷兵器则有24000多件,火器两千件。
左营2645人,客兵家丁52人,有盔甲2070副,兵器5557件,火器1137件。右营主兵1500人,盔甲有1600副,兵器4620件,火器有500件。
果不其然,历代军队都是边军最为武德充沛,以上三个例子,这一万多人几乎人人有甲,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兵器和火器库存。咱们再挑四个地方看看。第一个,开原,正兵10520人,而盔甲则只有5630副,披甲率53%,但是库存的火器有4258件,兵器库存有25761件;第二个,明末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宁远,主兵3380人,家丁23人,盔甲4835副,兵器9166件,火器8150件,披甲率142%;第三个看铁岭,铁岭有盔甲1614副,兵器10011件,火器3658件,主兵2381人,披甲率67%;第四个就看沈阳吧,主兵7987人,家丁四十八人,盔甲有6700余副,火器两千余,兵器数量未知,但想必数量应该远远高于主兵人数数倍。
所以说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盔甲这种东西对于古代军队来说就是消耗品而已,并不存在什么只有明军军官有盔甲,或者“明军披甲率只有10%”的情况。当然了,这是万历初年(万历二年到万历四年)的记录,此时也正好是明朝辽东边军最为武德充沛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