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著名诗人,一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白受启发写下千古名篇
在南朝,谢灵运死后五六年,有位二十岁的青年诗人到京城谋官。他拿着自己的诗向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别人劝他:你身份微贱,还是别去惊动大王为好。
青年勃然大怒说:千百年来不知多少英才被埋没掉了!大丈夫哪能揣着本事,跟燕雀一块儿碌碌无为地混日子!
刘义庆挺喜欢这个小伙子,更欣赏他的诗,不但赏赐他财物,还提拔他做了官。他就是南朝著名诗人鲍照(414—470)。
鲍照曾做过前军刑狱参军,世称“鲍参军”。他的诗风跟谢灵运大不相同,他继承汉魏民歌的传统,写了不少乐府诗。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拟行路难》十八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鲍照出身寒微,一辈子受压抑,深感在这个世界上“行路”不易。《拟行路难》就处处体现了他的这种人生感叹。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拟行路难(之五)
〔南朝·宋〕鲍照
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案”是放食器的小几,它的形状犹如有脚的托盘,对着几案上的食物吃不下,拔出剑来击门柱并且发出阵阵叹息。为什么这么激动?为的是身居下僚,难展宏图,以致心中不平。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蹀躞”,即小步走路的样子。诗人本有宏图大志,然而在那个社会现实中,只能垂下双翅,小心翼翼地小步走路。
才高气盛之人必定有强烈的自尊,然而在当时讲究门第、由贵族统治的社会现实下,只有发出不平之鸣。
“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檄”即官场中的文书,有的地方作“弃置罢归去”,意思一样,辞官以后去享天伦之乐吧。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朝出晚归,不离开亲人,与儿女在门前嬉玩,看妻子织布,虽然辞去官职,却有了一些安慰。
但是,鲍照毕竟对自己的处境十分不满,他还是位有远大志向之人,所以结尾发出不平之鸣:“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孤”是孤芳自赏,“直”是耿直,行直道,不会曲意阿谀逢迎别人。
自古以来有志向的圣人都是贫贱的,更何况像我这样出身寒微做人又爽直之辈!可以看出诗人卓然独立、不附俗流的风格。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李白也写过《行路难》,深受鲍照的影响。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鲍照诗的开头是“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将这两句放大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四句,表现的情绪相同,都是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打击后,欲借酒浇愁而不得的状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在现实中寸步难行,找不到出路。
然而,初入长安毕竟是李白在求仕之途上的试步,虽然失败了,但诗人还年轻,对未来还抱有希望,所以,诗中峰回路转,好像做了一个好梦:“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他想到姜太公在磻溪垂钓而得到周文王赏识起用的故事,又想到伊挚将受到商汤任用时曾梦见乘船从日边经过的传说,于是对未来产生了信心。
但出路到底何在?
李白仍不免迷茫,所以又慨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歧路,就是道路。诗人在急切地寻觅、呼唤中,似乎看到了光明前景。
诗末发为满怀激情的豪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化作名言,给了后世之人无穷的激励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