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蒋介石经略大西南:红军的长征,实际上助蒋完成了“削藩大计”?
创始人
2025-07-07 03:32:12
0

肘腋之患

《毛选》中有一篇文章叫《井冈山的斗争》,讲的是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南方生存,文章给出的答案是:当时南方各省的军阀各自割据,每家军阀都一心守护着自己的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军阀和军阀交界的地方,往往都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地,这些地方是“三不管”地区,各家军阀都无心控制,这就为红军在这些地方开创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然而,这样的根据地却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发展的问题。红军绝非目光短浅的土匪,他们的目的是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政权,所以他们不会画地为牢,而是一定要向外界发展的;况且军阀们让出来的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人烟稀少,物产不足的山区。

回看井冈山的历史,最初只有“山大王”王佐、袁文才,他们虽然武器非常落后,但是却衣食无忧,而红四军到来后,井冈山就有些供应不起了,而彭总带着平江起义的部队再上井冈山,供给就严重不足了,部队就必须离开井冈山,向外发展了。

而要向外扩张,就势必进入“白区”,触动到一些军阀的利益。回看历史,第一次和第二次“围剿”都是地方军阀发起的,地方军阀发现自己打不过,才把中央军请来了。

当然,即使地方军阀不请,中央军也绝不会坐视不管,这就是根据地当时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地理位置“不好”。

苏区地处南方,直接威胁到了国民政府的核心地带和交通要道,而且还旗帜鲜明地组建了自己的政权,毫不讳言地宣传着要与蒋为敌的口号,对于这样的“肘腋之患”,蒋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置之不理,都必欲剿之而后快。

资源大战

以当时红军所占据的资源来看,他们完全无法与名义上掌控全国的国民政府进行对抗。这里所说的资源,指的是兵员、人民、医疗、农副产品、钢铁棉布、武器弹药等一切生存所必须的条件。

苏区从诞生之初,就已经身处包围圈中了,只要战端一开,被包围的苏区无法从外部获取资源,只能不断地在苏区内部汲取资源,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补给越来越不足,资源越来越匮乏,而国军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他们有来自全国的资源供应,还能进口外国的各种资源。

这么一对比,我们会发现,红军的转移似乎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就在于他们没有尽早转移,而是执迷不悟地与国军进行着一场必输的资源战。

就算他们最后不得不进行转移了,也依旧只是想着转移到附近的湘南地区,部队拖家带口,带着自己的所有家当来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大搬家”。

在国军的重重围堵下,红军过了湘江后,就只剩下3万多人了,于是只能转至广西,随后又转至贵州,一路上还得不停地和湘军、桂军、川军、中央军打……

而蒋介石在一路尾随追击的过程中,不仅对红军造成了一系列的打击,还收获了另外一个成果:中央军因为一路追随红军,蒋的势力开始进入到了西南诸省,并逐渐地削弱或者取消了一些西南军阀的势力,加强和巩固了他对西南的控制能力。

简而言之,蒋在追击红军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完成了一次光明正大的“削藩”。

经略西南

事实上,蒋即使不是一开始就有意借追剿红军经略大西南,追了一段时间后,他也明显有了这么做的自觉,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找到:“若为对倭计,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这样的句子。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得到一个结论,蒋介石“削藩”的目的之一为抗日。

我们知道,蒋对抗日一事长期持有较为悲观的看法,比如在九一八前后,蒋的日记中曾有:“与日之战不可避免……倭三日可亡我矣”这样的说法。

在1931年,蒋就有了与日必有一战,而且我们必然打不过的想法,作为当时中国的至少是在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他该如何来应对这一“即将到来的大失败”呢?既然华北、上海、南京的失陷在他看来已成必然,那么退路何在?

毫无疑问,大西南是一块不错的地方。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奎松指出,在拿下大西南之后,蒋的抗日态度有了一个明显的转折,在35年的全会和随后的“五大”上,蒋开始明确指出,如果日本进攻华北,他势必应战。很显然,拿下大西南为蒋增加了抗日的底气。

相关内容

原创 ...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 可是你知...
2025-07-07 04:33:41
原创 ...
一般来说,能够成就大业的人,不光自己能力强,还要有时运相助,能力和...
2025-07-07 04:33:21
原创 ...
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席间谈笑胸襟阔,最从平淡见英雄。...
2025-07-07 04:33:14
原创 ...
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巨鹿人张角率部发动了黄巾起义,此举对...
2025-07-07 04:33:14
原创 ...
广德二年冬,公元764年。 时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的郭...
2025-07-07 04:33:12
原创 ...
1936年,在浙江余杭县良渚,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末期、铜石并用时...
2025-07-07 04:33:06
原创 ...
作者:赵心放 有个历代流传的成语“面从后言”,简而言之就是当面赞成...
2025-07-07 04:32:53
原创 ...
刘备集团怎么衰败得那么快?诸葛亮的隆中对,并不是最优解 二爷那会真...
2025-07-07 04:32:44
原创 ...
唐代最有诗情的才妓,8岁时已预示一生命运,死后风雅倒成了艳俗 唐代...
2025-07-07 04:32:36

热门资讯

五局大战陈熠力克波尔卡诺娃 自... 北京时间7月7日凌晨,WTT美国大满贯2025展开正赛首日争夺。在此前结束的一场比赛中,中国运动员陈...
原创 1... 1975年6月9日,开国功勋贺龙将军已经去世六周年了。 在那天,周总理对薛明说:“我对不起贺龙!我没...
原创 崇... 崇祯九年清军入塞创造了一个相当有名的梗“各官免送”清军在大抢特抢之后,十分从容地带着抢来的人口和财物...
原创 咸... 咸丰之所以年仅31岁便病逝除了他有四大癖好以外,跟他的生母全妃钮祜禄氏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能让自己的儿...
原创 为... 有一次朱元璋要杀一大批功臣,太子朱标看不过就说道:“父皇你处死人太多,会伤了和气”。朱元璋没理会太子...
原创 1...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一触即发——73岁高龄的许世友不辞劳苦,挂帅出征。 许世友上将这...
原创 他... 说起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两个人,分别是蔡元培与黄炎培,这两位教育家,亦师亦友,...
原创 谁... 假如可以选择,你最想做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哪一位?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快意恩仇的武松,或者武艺高强的花荣,...
原创 探...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自诞生之后,就成了古代朝廷选拔人才官员最主要的方式。 科举制度在等级森严年代,是一...
原创 他... 如今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和平的年代,每个百姓都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我们拥有这样的生活是离不开那些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