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叶,黄埔军校一期生中的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曾被誉为“黄埔三杰”,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只是被称之为“三羽乌”,其中第16期的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和第21期的石原莞尔、横山勇、饭村穣都曾被誉为“三羽乌”,本文将对这两组“三羽乌”进行一下对比,从而了解昭和时期日本陆军的状况,以及这两组“三羽乌”对中国的侵略和危害。
1.永田铁山
永田铁山(1884—1935)是日本长野县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和陆军大学校第23期,“军刀组”成员之一,曾经留学德国,在驻丹麦、瑞典公使馆担任武官辅佐官,在瑞士公使馆担任武官,历任陆军省整备局动员课长、军务局长、参谋本部第二部长、复任军务局长,曾主稿制定了日本陆军《军队教育令》,并提出了《国家动员意见书》、《战时对敌国谋略计划》等战略规划,是日本陆军政策的制定者,甚至是一个能够左右日本国家命运的人,因此素有日本陆军“第一大脑”之称,他也是“九.一八事变”幕后的策划者,1935年8月12日被相泽三郎中佐刺杀身亡,同日被晋升陆军中将。
2.小畑敏四郎
小畑敏四郎(1885—1947)是日本高知县人,出生于贵族之家,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和陆军大学校第23期,“军刀组”成员之一,曾任驻俄国公使馆武官,是日本陆军中著名的“俄国通”,曾历任参谋本部第一部作战课长、第三部长、近卫师团第1旅团长、陆军大学校校长等军职 ,任内曾主持制定了《日本陆军军事训练大纲》,并于1936年3月7日晋升陆军中将,是“皇道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二.二六事件”之后遭到整肃,从此被转入预备役。
3.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1884—1966)是日本东京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和陆军大学校第25期,曾任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武官、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关东军副参谋长兼任日本驻伪满洲国武官,代表日本政府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此后历任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第二师团长、第十一军司令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1936年3月7日晋升陆军中将,1941年4月28日晋升陆军大将,日本战败投降后,代表中国派遣军签署了投降书,后被遣返回日本。
4.石原莞尔
石原莞尔(1889—1949)是日本山形县人, 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和陆军大学校第30期,“军刀组”成员之一,学习成绩是理论优于术科并且恃才傲物,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思考未来如何在中国大陆作战,并为此专程赴中国考察、搜寻积累情报资料,这也正是石原莞尔的可怕之处,一个军校学生就已经开始思考未来将如何侵占中国大陆这样的命题,还曾前往德国留学,在关东军司令部任高级参谋时,与板垣征四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刺激了日本侵略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野心,历任关东军作战课长、步兵第4联队长、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战争指导课长、作战部长、关东军副参谋长、舞鹤要塞司令官、第十六师团长等军职,1939年8月1日晋升陆军中将,最终因得罪东条英机,于1941年3月31日被编入预备役,被终止了军事生涯。
5.横山勇
横山勇(1889—1952)是日本千叶县人,出生于军人之家,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和陆军大学校第27期,历任陆军省整备局动员课课长、步兵第2联队长,第六师团参谋长、陆军省资源局企划部长、第一师团长、第四军司令官、第十一军司令官、西部防卫军司令官、第十六方面军司令官并兼任西部军管区司令官,1939年8月1日晋升陆军中将,他在第十一军司令官任内,先后经历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等著名战役,因为经常顶撞冈村宁次和畑俊六而遭到打压,未能晋升陆军大将,日本战败投降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乙级战犯进行审理并被判处绞刑,由此可见横山勇犯下的战争罪行有多么的严重,但最终却因身体原因而被减刑,并于1952年4月21日病死于东京巢鸭监狱中。
6.饭村穣
饭村穰(1888—1976)是日本茨城县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和陆军大学校第33期,历任驻朝鲜军司令部参谋、驻土耳其大使馆副武官、陆军大学校教官、参谋本部第二部欧美课长,步兵第61联队长、陆军大学校校长、关东军参谋长、总力战研究所长,第五军司令官、陆军大学校校长、南方军总参谋长、第二方面军司令官、东京防卫军司令官并兼任东京师管区司令官、宪兵总司令官等军职,1939年8月1日晋升陆军中将,日本投降后协助东久迩宫稔彦王内阁解除了700余万日本海陆军武装,1945年11月1日被转入预备役。
上述两组“三羽乌”中的6个人当中,当属冈村宁次、石原莞尔、横山勇、永田铁山名气最大,而且对中国的伤害也最大,当然每个人的作用也都是完全不同的,并且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小畑敏四郎最不被军迷熟知,皆因为“二.二六事件”而早早就被终止了军事生涯,而饭村穣也是日本陆军将领当中,唯一两度出任陆军大学校校长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