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
参考资料就是明清史料收录的洪承畴题稿,时间是崇祯十二年。主要谈了什么事儿呢?就是宁远团练镇总兵金国凤战败身亡之事,以及其所部损失官兵将领的大致情况。
金国凤,宣府前卫人,曾经在松山城以3000人抵挡数万清军四十天的猛攻,清军无论是用火炮轰击,还是妄图穴地入城都被击退,这是一位很擅长防守的名将,这样一位将领,在崇祯年间的辽东绝对是稀缺人才。
崇祯十二年,清军开始侵犯辽东逼近宁远,十月十九日,金国凤派兵堵截,兵分五路,原本是希望五路兵马相互救援,结果直至金国凤战败身亡其他四路兵马都没能相互救应。宁前兵备道右参政丘民仰称:清军的此次入侵有“数万骑”当然这很明显是个概数,而且清军此次入侵的目的在于抢粮,为攻击城市准备粮草。金国凤闻听后金军入犯,于是亲率大军在城西南列阵;又有一部人马在城外教场列阵,迎头堵截;金国凤又派遣骑兵保护运粮车队。清军发现明军有备,于是停留在曹庄一带不敢南下,但很快又到黄土岭、白塔峪,准备继续抢粮。
此时由海路运往宁远的粮食还有数千石,金国凤指挥军民把已经运上岸的粮食全部搬进宁远城内,然后命令仍然滞留在海面上的粮船迅速离开海岸暂时躲避,同时命令有战斗力的官兵全部披上盔甲,骑上战马突袭清军,明军先发炮轰击清军,然后追杀清军,清军溃败至门家山,又至刘家园,然后回身死战“忽然北风大起,尘土扑面,各兵奋力砍斗多时,至虏遁而该镇(金国凤)以下马步战受伤殒命于战场矣”事后明军战死者仅二十一人。明军大阵仍在刘家园一带,直至宁远方面令其退兵,明军才返回城内。
其实说实话,这里说的大风让我想起了安史之乱中邺城之战的那场将60万唐军吹得惨败的大风,咱们可以猜测一下,这或许是一种掩饰的笔法。
清朝史官所作的明史金国凤传中是这样记载的“是年十月,大清兵复攻宁远,国凤愤将士恇怯,率亲丁数十人出据北山冈鏖战,移时矢尽力竭,与二子俱死”这里明确提到“国凤愤将士恇怯”很明显明军出现了畏战的情况,当然了由于明史是清乾隆四年所定稿的,所以先按下不提。
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引用邱民仰呈报后又称:清军此次是来出兵抢粮的,宁远团练镇总兵金国凤、辽东巡抚方一藻等人指挥居民将已经运上岸的粮食迅速运进宁远城内,然后又命令还在海上飘着的运粮船只迅速离开海岸暂时躲避,清军一颗粮食都没抢到,金、方等人已经完成了运粮任务,但此时清军已经逼近宁远城仅十余里之内,所以金国凤引万余人出战。结果明军“据河列营以待,离(宁远)城亦仅数里,各营有监标有镇标又有抚标,号令不能通行,众心不能齐一,虏骑冲突,各营退却”这里说的就是出战的军队不仅有宁远团练镇兵力,还有城里的各位地方官的标镇,实际上互不相属,所以金国凤无法进行有效指挥,清军骑兵稍一冲击,其他各镇明军就纷纷撤退,金国凤大怒,带领着手下的十几名家丁奋战而死“据宁前道册报:临阵同难有内旗鼓金士桂,查为总兵义子;材官蒋伯时、金成重并亲丁十余人皆一时同死,烈哉!”
其实这里可能就暗示,此战的战败者是明军:领兵将官阵亡,其他兵马逃走,那可不就是战败吗?
而且明方材料一边称明军战死者仅二十一人,一边称和金国凤一同战死者有金士桂、蒋伯时、金成重等只十几个人,可见虚报伤亡并不是清廷的专利。当然最重要的问题不在此,而在于“各营有监标有镇标又有抚标,号令不能通行,众心不能齐一”所以洪承畴后来要求执行“连刑节制之法”同时要求扩大总兵官的权力“国凤前守松山,兵不满三千,卒保孤城,以事权专、号令一而人心肃也。迨擢任大将,兵盈万人,反致殒命,非其才力短,由营伍纷纷、人心不一也。自今设连营节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出战。惟总兵官号令是听,应军心齐肃矣”洪承畴还要求严惩其他参战将领,有的要处决,有的要降级。
但洪承畴的说法其实是有不小问题的。比如清人说“豪格复封肃亲王,十一月偕贝勒多铎征锦州,明宁远兵出北山冈来拒,遣右翼兵击败之,阵斩总兵金国凤及其二子 ”金国凤战死的地方是宁远城北的山冈,死里逃生的金国凤之子千户金魁则称其父亲亲率家丁以及官兵在严家山下的刘家庄(刘家园)和清军展开血战,金国凤的头部被砍了四刀,两肋被刺了三枪,身上中了七箭,伤重而死,金士桂身中七箭两枪,也伤重而死,金魁本人身中五箭,金士英、金士福、金士禄三人也深受重伤,金魁还未来得及详查三人是否死去,清军就已经退却了。
金魁的说法证明了金国凤阵亡之时明军还没有溃败,他本人还未来得及详查身受重伤的金士英、金士福、金士禄三人是否还活着,清军就已经开始退却,很明显战场上的局势仍处于僵持的状态,然后清军开始主动撤出战场,否则金魁就不是还“没来得及详查”身受重伤的三人是否还活着,而是他自己带着残兵捂着伤口逃出战场,更不要说在战斗结束之后,金魁还给自己已经战死的父亲收了尸。而且金魁说交战的地点在宁远北方的严家山刘家园,这也和《钦定八旗通志》中“明宁远兵出北山冈来拒”的说法以及邱民仰呈报钟所谈交战的地方相吻合,洪承畴却说双方交战的地点在离城仅数里的河边,这显然降低了他说法的可信度。
不管怎么样,如果按照金魁的说法此战真正的战败者应该是清军:一粒粮食都没抢到,也没打败前来追击的明军,那可不就是战败吗?
当然了,金魁所说的有关战场上的信息是很少的,他也只是说了有官兵和家丁一起抗敌,这部官兵有可能是宁远团练镇的官兵,所以金魁的话并不能说明其他各营明军并没有抛下金国凤部擅自后撤。
所以,金国凤这位曾经用3000名士兵在松山抵挡数万清军四十天之久的名将是否因为友军擅自后撤而阵亡,咱们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但也就是打一个问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