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重庆谈判,就像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自古以来,无论是历史专家,还是平民老百姓,总是乐此不疲地讨论它、剖析它、评价它。
其中,有一个细节一直以来广受大家关注,那就是关于毛主席离渝的时机和动机的问题。
毛主席当年是8月28日抵达重庆,8月29日开始正式商谈,9月23日~26日休会了4天,9月27日重新启动谈判。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就在重启谈判后不久,毛主席却突然提出了要提早返回延安的计划,并由周恩来转告和征询了张治中的意见,对方虽然有些猝不及防,但还是“君子一诺千金”,承诺护送毛主席回延安。
大约一周后,蒋介石被迫同意了毛主席提前回延的计划,于是毛主席在签完《双十协定》的第二天一大早,就迅速登上飞机离开了重庆,匆匆结束了长达43天的谈判之旅。
客观来说,相较于前期的“不疾不徐”,重庆谈判后期的节奏进展非常快,甚至还没等人反应过来,毛主席人都已经回到了延安。
毛主席当初突然提出返延并迅速离开了重庆,其中究竟有何考量?是无意之举,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是有意为之,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
事实上,对于国共首脑谈判这样的极敏感政治事件,任何一个细节都是精心安排过的, 比如当初蒋介石三次电邀毛主席赴渝和谈,这三封电报回或不回,隔多长时间回,怎么回?比如毛主席是去或不去,什么时间去,怎么去,带谁一起去?甚至,毛主席去的时候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住在哪里,谁来承担警卫等等,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其实都经过了多方考量。
总之,当年在重庆谈判后期毛主席迅速离渝,绝不是“无心之举”,而是多种变量综合作用下的“刻意为之”,下面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
“国党毫无诚意”
毛主席之所以想走,当然是因为谈不下去了,为什么谈不下去了,原因很直白,国民党当时并没有真的打算谈出成果。
事实上在启程赴渝之前,毛主席对这次谈判并不是完全悲观,他以为在美苏不支持中国打内战、国内民众亦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下,蒋介石赞成和平建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在8月24日发给饶漱石等人的电报中说,“中央正向重庆谈判,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建国;蒋介石困难甚多,加上国内外压力,可能赞成和平建国。”
与此同时,他本人也在同天回复蒋介石“三电”的时候,非常诚恳地称呼蒋介石为“先生”,而自称为“弟”(毛主席年纪确实比蒋介石小6岁),与此前两封电报的强硬措辞有很大不同(在第一封电报中他曾直接称呼蒋介石为“你”)。
正是在这样的期许下,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初期定的调子很低,这一点甚至曾被民盟婉转提示过,反而对蒋介石的最高领导人地位给予了充分认可,自认我党目前是一个小党,在接见国民党内左派人士的时候,也反复强调“和为贵”。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是毛主席事后写下的诗句,全诗名叫《七律·忆重庆谈判》,表述了当初赴渝谈判的真实内心动态——“救苍生”。
然而事实却是令人失望的,谈判从一开始就进行得很不顺利,首先国民党身为和谈的发起者,却没有事先预备和谈方案,“提倡议和唱主角的基本是共产党 ”,这或许是因为蒋介石事先并没有预料到毛主席真的会来,并且来得这样快。
其次,对于共产党提出的关于解放区地位、整编师数目的初步方案,蒋介石非常冷酷、直接进行了全盘否定,“承认解放区,绝对行不通”,言谈间没有留下什么转圜的余地。
再次,在双方谈判的同时,蒋介石亲自下令阎锡山部发起了对上党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明着在和谈,暗地却在厮杀。
所以,在谈判的一开始,毛主席、周恩来就“碰了一鼻子灰”,毛主席在9月13日发回延安的电报中,略带愠怒地说:“我们与国民党初步交换意见的谈判,已告一段落,国党毫无诚意。”9月17日再次道:“国共谈判无进展。”
之后,对于蒋介石非常看重的整编师数目问题,毛主席进行了让步,“我方愿让步到一与六之比,如国民党方面缩编为一百二十个师,我方应为二十个师;国民党方面缩编为六十个师,则我方应为十个师。”
但对于这个新方案,蒋介石似乎仍然不满意,公开指责“中共分裂”。
对于这样不讲理的做法,毛主席非常恼火,他在9月20日答复一名记者“不要另起炉灶”的话题时,罕见发了一通脾气:“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的炉灶里不许我们造饭!”
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在9月21日谈判中,对于国民党关于“中共割据地盘”的措辞,罕见发怒:“割据是军阀所为,革命党人焉有割据之理?国民党方面自高自大,视我党为被统治者,不愿平等对待中国共产党是无助于谈判进行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庆谈判陷入了僵局,经第三方调停人赫尔利同意,双方于9月23日~26日进行了休会。
谈判进行到这个地步,毛主席不可能继续保持赴渝前的热情。这是毛主席后来迅离渝的一个很重要的大背景,即双方几乎谈不下去了。
美苏置身事外
毛主席之所以想迅速离开重庆,不仅和国民党的谈判诚意有关系,同时也和第三方调停人的态度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在重庆谈判前,叫嚷着要求毛主席赴渝谈判,并扣上了如果不去就是故意破坏和平的帽子的人,除了蒋介石,还有美国人和苏联人。
8月18日,莫斯科给延安发来电报,说“中国一定不能打内战,如打内战,中华民族就要毁灭”,建议中国共产党人改变对蒋介石的看法。这样的电文当即引起了毛主席极大的不快,他说:“我就不信,人民为了翻身搞斗争,民族就会灭亡?”
然后,莫斯科又接连发来两封电报,依然是希望毛主席答应蒋介石赴渝谈判,并在电文末尾额外加上了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你到重庆去同蒋会谈,你的安全由美、苏两家负责。”
当时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领导者,对于斯大林接连发来的三封措辞不温和的电报,毛主席不可能不介怀。
与此同时,除了苏联方面的“规劝”,美国人更是积极地促成国共谈判,其中以赫尔利为主要代表,他早在1944年11月访问延安的时候,就提前打下了保票,称“如果蒋先生表示要见毛主席,我愿意陪同毛主席去见蒋”,“我们将以美国国格来担保毛主席及其随员在会后能安全地回到延安,不管会议的成败如何。”
后来,赫尔利确实亲自来到延安,并亲自护送了毛主席一行人从延安到重庆。
当初正是在美苏两方的轮番人格保证下,毛主席下决心冒着生命危险赴渝谈判。
然而,后来的事实却是,当国共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美国采取了逃避的做法,9月22日赫尔利突然返美述职,让本就进展艰难的谈判几乎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苏联对于谈判也是置身事外的态度,当赫尔利离开,周总理提出由苏联担任第三方调停并保证毛主席安全的时候,苏联给出的回应是模棱两可的,他说“周恩来同志在提出这类问题时,应当考虑一个外国驻华使馆所处地位的复杂性。”这实际上就是严辞拒绝。
美苏双方这样冷淡的态度,让本就陷入僵局的国共谈判更加看不到未来,毛主席后期突然提出要返回延安,和美苏的冷淡态度不能说没有关系。
人身安全受威胁
毛主席在9月末突然提出返回延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
当时是什么情况?不仅是国共调停人赫尔利返回了美国,就连蒋介石也在9月27日突然离开重庆,去了西昌休假,而且一走就是好几天,这不仅让毛主席直接失去了对等的谈判对手,相当于客人还没走,主人却突然出门了,让客人面临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更让毛主席直接面临了人身安全的威胁,当时的情况就是,当初信誓旦旦要保证安全的几个人,突然都十分巧合地离开了重庆。
试问人都走了,谁来保证,又拿什么来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如果发生意外,后果谁来承担?显然不会是国民党人和美苏政客。
除此之外,更让毛主席、周恩来忧虑的是,10月8日重庆突然发生了一起枪击案,原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主任李少石死于枪击,虽然事后蒋介石极其重视,很快查明是一起意外事件,但这样的误杀不免让人想入非非。
在外间谣言纷传,说军统特务“将有不利毛泽东的行动”的情况下,重庆的民主人士也以“重庆气候欠佳,不如早返延安”“三十六计走为上”等,劝说毛主席尽快离开重庆这个是非之地。
多方的情报都是不利于毛主席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人身安全成了摆在台面上的头等大事。
事后我们得知,蒋介石当时确实起过“杀心”,他在9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如果我不拘留毛泽东,不加以审判的话,我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先烈。”后来之所以没有动手,无非是考虑到美苏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总之,当重庆谈判进行到9月底的时候,在赫尔利返美、蒋介石离渝、苏联置身事外的情况下,不仅是毛主席自己,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许多人都对毛主席人身安全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尤其是李少石枪击案,更加快了毛主席离渝返延的步伐。
“以走促谈”
重庆谈判进行到9月末的时候,基本进入了“死局”,既然如此,那么谈判还谈不谈,如何谈?
毛主席曾在9月26日,即休会的最后一天,发给延安的电报中说:“谈判将坚持原定方针转入第二阶段。”
从这段话看出,毛主席似乎对此早有准备,他预感到双方谈不拢,提前准备了谈不拢的应对方案,那什么是第二阶段的谈判方针?虽然没有确切史料记载,但可以推测的是,其中极可能包括设法促使蒋介石同意发表联合公报,以及同意毛主席返回延安。
事实上,在此前几天,毛主席曾在发给延安的电报中“抱怨”,“起草联合公报事,亦为蒋所阻”,这说明蒋介石当时并不想发表公报,也许只是想要拖延谈判的节奏。
在此情况下,怎么办?似乎唯一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毛主席即刻离渝。
当时国共谈判在重庆乃至全国都闹出了巨大的动静,全国人民都关注着谈判的进展,如果最后什么都没谈成,显然蒋介石和国民党无法向舆论交代。
如果毛主席突然要走,那么国民党将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届时不管是为了堵住国人的口,还是照顾美苏的情面也好,国民党是极可能同意签订联合公报,不然将陷于不仁不义的泥潭。
而只要蒋介石同意发表公报,其中必然包含和平建国这项内容,那么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这趟重庆之行就没有白费,日后只要国民党军队再侵犯解放区,就成了发动内战、破坏和平的第一人,这对于解放军的胜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这个考量下,毛主席在9月末突然提出要提前返回延安,更像是既定的谈判方针下的“以走促谈”,如果不这样,谈判将无限期拖延,这对共产党来说弊大于利。这个弊主要指的是毛主席的人身安全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万一发生意外,结果将是共产党人无法承受的。
所以在9月29日,即国共恢复谈判后的第三天,毛主席突然提出了返回延安的计划,10月5日,在周恩来的催促下,国民党不得不开会讨论并同意了毛主席返回延安的计划。
10月10日,双方签署《双十协定》,10月11日一大早,毛主席乘飞机离开重庆,顺利回到了延安,结束了43天艰辛的谈判之旅。
纵观整个重庆谈判,过程漫长,各界人物纷繁复杂,毛主席从乘机赴渝到离渝返延,其实一直都面临着生命威胁,不仅蒋介石日记中曾明确记载要“拘留”毛主席,就连他们返回延安的途中,其实也曾遭遇险情。
据张治中的女儿张素初回忆:“后来听说路上曾出现险情”,20世纪80年代曾任纽约《中报》社长的傅朝枢告诉她:“他曾当过山西省军阀阎锡山的机要秘书,见到一份机密文件,计划在毛回程路上经过西安时,对他下手”,后因张治中陪同“未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