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了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在这里,他发现了一匹黑马,那就是时任第一师师长的粟裕,在离开新四军时,刘少奇说:“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新四军第六师在苏南打的不好,刘少奇向毛主席建议,直接由粟裕同时指挥第一师和第六师,毛主席表示同意,1945年,毛主席前往重庆参加谈判,刘少奇代理主席工作,10月,他向华中局发出命令,要粟裕担任华中地区的司令,让年长粟裕九岁的张鼎丞为副司令。
收到这个任命,粟裕当即表示不同意,他发电给华中局,要求张鼎丞为司令,自己为副司令,华中局没有同意,粟裕再发电给中央,刘少奇也没同意。
为此,粟裕第二次向中央发电,陈述自己不能担任司令的缘由,他在电报上说:“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最终,刘少奇同意张鼎丞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这就是粟裕的一让司令。
张鼎丞这个人,如今提到他的名字鲜为人知, 但是他也是我党的一位资格很老的同志。
1898年,张鼎丞出生在福建永定,1927年,在白色恐怖时期,他加入了共产党,并且开始在闽西与其他同志一起创立根据地,接连在龙岩、永定、上杭等县创建了苏维埃政权。
1930年,张鼎丞被任命为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他又担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那个时候的粟裕,还是红军的一个师级干部,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张鼎丞的级别都是要比他高一些的。
长征开始前,毛主席要张鼎丞前往闽西,坚持与敌人斗争,在闽西,张鼎丞率部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游击队被统一改编为新四军,张鼎丞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谭震林为副司令,不久改由粟裕担任副司令。
也就是说,从抗战一开始,粟裕就是张鼎丞的副手,两人合作很是亲密,粟裕无论身处什么地位,都和同志间有着不错的关系,张鼎丞也是一位老好人,两人可谓是很不错的搭档。
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这都是由粟裕亲自指挥的,因而他声名远扬,由此许多人忽视了他曾经的这位上级,也就是张鼎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华中局成立华中军区,因而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粟裕坚持要将司令的职务让给张鼎丞,而自己担任副司令就足矣。
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历任福建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
1955年授衔时,军委总干部部拿出了一个名单,罗荣桓建议“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代表人物”的军衔,采取三种方式办理,滕代远、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邓子恢、张鼎丞他们同在第二种方法内。
这第二种方法其实就是:可评军衔但不授军衔。这几人因而也就被称之为无衔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