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见出使英俄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承袭一等毅勇侯曾纪泽,博通经史,体用兼赅,于泰西各国情形,了如指掌。奉旨出使,于交涉事件随时执中,宽而有制。内则成乃父未伸之志,孝不违亲;外仍慎与国外交之义,志殷补衮。当其随任时久,与文武豪俊相结纳,鉴别详审,均有以得其心。若畀以疆圻重任,必能肃海防而戢群族嚣凌之气。——左宗棠
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湖南湘乡(今双峰)人,系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的次子。曾国藩治家甚严,其家训至今还是书店里的畅销书,在曾国藩的严格教导下,曾纪泽自幼勤奋好学,经史子集、九章算术、兵书战策是样样精通。后来受洋务运动影响,曾纪泽又苦学英、法、德、俄等语言,并研习西方科学,地理、风物,号称学贯中西,又通晓世界。
同治九年(1870年),31岁的曾纪泽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正式进入官场。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逝,朝廷赠谥号文正好,后世遂称之为曾文正公。按照朝廷惯例,曾纪泽需要回乡守孝三年。曾纪泽守孝期间,其母又病逝,遂接着守孝。至光绪三年(1877年)守孝期满,返回北京。因为父亲曾国藩的威望加上曾纪泽本身也是不可多得的了解西方列强的人才。
于是,光绪四年(1878年),曾纪泽任命出使英国、法国的大臣,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在出使英法期间,曾纪泽不辱使命,妥善地办理了订造船炮事宜,为筹建北洋水师立下了大功。出使期间,曾纪泽深入了解西欧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对列强之间的格局、利益、矛盾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也为他后来在外交场上纵横捭阖打下了基础。
光绪六年(1880年),清军已经基本荡平了新疆的阿古柏叛军,收复了除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之外的新疆全境。时任清军在新疆的总指挥左宗棠上书清廷收复新疆事宜,左宗棠以武装力量为后盾,以金顺、刘锦棠、张曜等清军悍将对伊犁形成合围之势,随时准备武装收复伊犁。
但沙俄毕竟不是阿古柏叛军可比,清廷也没有十足把握能够战胜沙俄。于是,清廷决定先礼后兵,派使者出使沙俄,重启与沙俄的谈判,希望和平收复伊犁。
沙俄在国际上的口碑素来不好,清廷在沙俄那里吃了不是一点亏,听到出使沙俄,清廷上下文武百官莫不噤若寒蝉,不敢前往。关键时刻,曾纪泽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到沙俄谈判。清廷遂以曾纪泽为出使俄国大臣兼钦差大臣,赴沙俄圣彼得堡谈判。在圣彼得堡,曾纪泽与沙俄外交大臣格尔及沙俄驻华公使布策公使进行谈判。曾纪泽抓住当时沙俄深陷俄土战争,不想在东方大动干戈的历史性机遇,与沙俄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前后长达百余日。期间,沙俄多次在沙俄与大清交界的新疆、黑龙江地区布置重兵造成大举入侵的趋势,甚至调动波罗的海舰队的几艘主力舰到海参崴,恐吓清廷。
曾纪泽没有被沙俄的恫吓吓到,再加上左宗棠准备充分,沙俄知道硬打得不到多少好处,但又不甘心撤出沙俄,谈判也就一直拖着。关键时刻,大清帝国的东边邻居日本,开始在朝鲜半岛搞事情,清廷不得不催促曾纪泽早日结束谈判,以防出现东西两线吃紧的被动局面。
最终,曾纪泽代表清廷于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与沙俄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签订,成功挽回了伊犁以南特克斯河流域等处领土,收复了伊犁地区。遗憾的是,伊犁河谷的西侧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侵占未还,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清廷能够收复伊犁大部分地区,已经实属不易。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曾纪泽和左宗棠以及千千万万个爱国清军将士的努力。
光绪十六年(1890年)4月12日,曾纪泽在北京台基厂寓邸中病逝。清廷追赠其为太子少保,赐谥“惠敏”,后世称之为曾惠敏公。
清代学者俞樾评价道:“文正公(曾国藩)薨、惠敏公(曾纪泽)嗣,又继之以雄才伟略,为国家宣布德意,奋扬威棱,谈笑樽俎之间,折冲万里之外。
亦可谓豪气干云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