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讲究文武结合治理国家。在古代,有武将镇守边关,保卫一方平安;也有文将镇守朝廷,协助皇帝处理各类事务。古言道“武将不惜死,文官不爱财,方可国泰民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天下天平,武将就要勇敢抗敌不畏惧生死,文官就要清廉从政不爱惜财。可见,武将、文官一直存在于我国历史之中,缺一不可。并且从古代上朝的站位来看,等级相同的文官武将也都是齐平的,不分伯仲。
到民国时期,乃至我党成立后,军队里也一直同时存在着将领与政委两个职务。这两个职务也不分高下,将领负责在战场上带兵打仗,政委负责在后方制定战略计划。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甚至到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工厂之中也是同时存在厂长与政委的角色。厂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政委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思想路线的正确。
因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军队里的将领与政委,还是工厂里的厂长与政委,两者的工作都可以概括为实际应用与思想指导。因此,只有政委的思想路线正确,在其指导下的实际工作才能不偏离轨道。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成立后,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就是主席。由此可见,政委的工作是需要一个极具理论基础的人来担当的。在主席之后,第二任政治主任是王稼祥。
第二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是一个读书人。他出生于安徽,十八岁之前在本地读书,上学过程中,他高举反帝反封的大旗,带领学生参加爱国运动。成年后,他离开家乡,进入上海附中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积极参与各类爱国行动。
通过多年的学习,他很快认清形势,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解救中国,进入上海附中的第二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同年,他来到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王稼祥的读书之路是比较顺畅的,在感受到共产主义的好处之后,就来到了相对于当时的中国更加先进的苏联继续深造。从莫斯科的中山大学毕业后,又到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
他对理论从来不含糊,认真读每一本书,并深刻理解其内涵。在多年学习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王稼祥感受到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热爱及支持。1928年2月,他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莫斯科接受到先进教育之后,王稼祥回到中国继续深入研究共产主义,并希望通过共产主义实现中国的解放与独立。因为其先进的理论基础,他受邀担任《红旗》、《实话》两本杂志的总编辑。
后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壮大,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精神愈发明确,王稼祥开始转向党内的政治工作。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他接替主席的政务,成为给了第二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第一票拨乱反正
尽管王稼祥在苏联多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其理论基础极其牢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并非是死读书的人。
即使在最初,他认为照搬苏联经验的思想没什么错误,但一次次的失败后,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将理论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价值。
正是此时,他开始认可毛主席的思想,认为当时党内的指导思想“依靠先围剿城市,再深入农村”的路线只是理想,在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落实。而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才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
王稼祥与主席的渊源从这里展开。第四次围剿中,他身受重伤,腹部中弹,但是当时的医疗环境十分恶劣,即使可以手术,也没有麻醉可以用。为了可以活下去,王稼祥忍痛做了手术。
但即使这样,子弹的碎片还是残留在他身体里,没有取干净,忍受着剧痛做了手术的王稼祥,又不得不忍受着身体里残余子弹碎片的折磨。而此时,国共合作失败,红军被迫转移,开始了长征之路。
不得已,战士们用担架抬着王稼祥,开始了两万公里的长征路。而此时,在另一条路线上的主席也身受重伤,躺在担架之上。王稼祥与主席的会面是在担架上完成的。
他们交谈之后,相互欣赏对方的思想,这也让王稼祥更加确信主席的想法没有错,必须快速改变当时党内的主导思想。主席和他经常在担架上交流思想,也不失是一副有趣的画面。
1935年,我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王稼祥投出了关键性的一票,支持主席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我党内部的拨乱反正。这次会议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王稼祥在这次会议上作出重要贡献。
主席经常说,王稼祥是最早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可见,即使在主席心里,他也是功不可没的。即使在后期,主席也没有忘记和否认他的功劳,在他下放回到北京后,立刻为他重新安排了职位。
没有军衔,却在我国外交场上纵横捭阖
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并没有军衔。其实,按照他的资历和在政治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若是要授予军衔,那一定是将军级别的。但是,王稼祥并没有继续在军事领域发挥作用,而是到他更感兴趣的外交领域开启新天地。
当然,王稼祥没有军衔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他在政治领域有着不凡的表现,但是并没有实际上过战场。种种原因,王稼祥在建国后,进入外交部工作,担任副部长一职。
在外交部的他如鱼得水,1951年转为部长,1956年参加苏共二十大,后几年,随着周恩来总理访问各个国家,了解不同国家的国情。
纵观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他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在遵义会议上至关重要的人,他还是一个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总之他是一个一心为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