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晚年痛斥:败局关键在二人!
恳请您在繁忙中花一点时间点击“关注”,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讨论和分享了。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非常感谢!
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对于失去执政权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反思,归咎于两位关键人物。其中一位是美国人,另一位是中国人。
尽管找到了责任归属,但他始终无法释怀。在日记中,他对这两人进行痛骂,称他们为“阴毒之人”,甚至在临终之际仍未原谅他们。
那么,这两位人物究竟做了什么,对蒋介石的政权产生了何种影响,以至于让他如此念念不忘呢?从蒋介石的记录和分析来看,1949年对中国和他本人来说,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中华民族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折。他从1949年反思到1950年,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他认识到最重要的失败原因在于外交政策上过于依赖和信任美国。
这关乎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问题。
在1945年抗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选择方向多种多样,例如与中国完全断交,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压我党,或者推动两党进行协商以避免内战。
然而,按照当时的国际局势,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在欧洲而非亚洲,因此其大部分力量都被投入到欧洲战场。然而,让美国没想到的是苏联在战后的迅速崛起,这让美国深感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已难以遏制。
在考量全球利益的前提下,美国将目光投向了远东地区,这意味着蒋介石再次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并可能获得其支持。
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几乎就确定了对华政策的核心:支持蒋介石,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并在远东地区发挥稳定作用,遏制苏联。
会议结束后,美国开始积极支持蒋介石,加强其在中国的影响。然而,随着赫尔利援蒋内战政策的失败,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华政策,使其更具灵活性。
最终,经过综合考虑,美国确定的对华政策是:支持蒋介石,与共产党进行妥协。
在执行杜鲁门政策的候选人中,马歇尔因其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成为最佳选择。他曾在同盟军中参与并赢得战争,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同时在中国享有盛誉,受到苏联人的高度评价。
他的到来,一开始就表现出公正的态度,成功阻止了蒋介石将部队运往华北的计划,同时冻结了美国对蒋介石的贷款。
他的行动促使蒋介石收敛了嚣张气焰,并改变了他的不妥协立场,最终促成了两党达成停战、政协协商和整军的三大协议。
马歇尔在会见蒋介石时,依据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原则,明确表示,美国愿意提供援助,但前提条件必须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共争端,避免内战的发生。
他提出这个前提,是基于当时国际形势和中美两国的现实国情。美国不希望因为中国问题而与苏联发生冲突。
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希望美国从海外撤军。因此,美国没有理由对中国内政进行武装干涉。而在当时的中国,尽管蒋介石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美国对其是否能在战争中获胜缺乏信心。
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美国代表马歇尔不断对蒋介石施压,要求其做出让步。
在马歇尔的调解中,他的焦点一直放在军事方面,但也对两党的谈判产生了影响。他曾提议让国共两党共同执政,既可以维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又可以对他进行一定的制约。
他还要求对军队进行控制,并使其“美国化”,为此提出了国共两党军队在不同军种中的比例。尽管蒋介石勉强接受了这些方案,但东北内战使这个希望破灭了。
因东北问题与苏联相关,随着美苏冷战的升级,马歇尔后期的调解立场逐渐向蒋介石倾斜。他一方面敦促蒋介石停战,处理两党争端;另一方面,他又为蒋介石争取了大量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确保他的军队有足够的实力,承担起在远东抵抗苏联的重任。
美国持续的援助政策让蒋介石更加有自信,坚持进行内战。最终在1946年,他发动了全面内战。
实际上,从一系列事件中不难看出,蒋介石从未放弃用武力消灭我党的念头。然而,在冷战思维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下,马歇尔企图通过谈判寻找中国问题和平解决的途径,同时又让美国向蒋介石提供各种援助。
这种具有两面性的矛盾行为决定了,在马歇尔调解的目标与蒋介石的意愿不一致时,他的调解必然以失败告终。这也导致了蒋介石对他的怨恨。
在蒋介石看来,如果当时马歇尔能在他在优势地位时,支持他消灭我党军队,他肯定不会失去政权,更谈不上要仓皇败逃了。
蒋介石对李宗仁抱有不满,不仅因为私人恩怨,更重要的是他对李宗仁的“僭越”感到仇恨。要知道,蒋介石实际上是在1949年12月才正式逃往台湾地区,这意味着他在1949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都在大陆督战。
而在此期间,李宗仁在最后时刻担任领导人职位,不愿意到广州或成都,而是跑到广西去了。这显然让蒋介石感到非常不满。
李宗仁的这种状况并非他自愿选择,而是他在特殊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已经意识到蒋介石的垮台已经无法避免,他们希望通过更换将领来解决危局,摆脱掉蒋介石这个“包袱”。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选择了李宗仁。由于两人之间的矛盾已久,李宗仁对蒋介石的评价并不高,甚至视其为“宿敌”,因此他一直有取代蒋介石的想法。
在自家党濒于瓦解之际,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来扭转局势。然而,在他代理领导人的期间,蒋介石仍然掌控着党政军的大权,并利用他多年的执政影响力在幕后操纵,使他的执政处处受到牵制,甚至无法组建完整的内阁。
为此,他向美国寻求援助,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他推翻蒋介石,但美国对此并未明确表态。他最终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傀儡。
在客观条件下,李宗仁在蒋介石的掌控下难以有所作为。有几个人建议蒋介石去美国避难,但都没有成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蒋介石不愿放弃权力,也不希望李宗仁实现其心愿。
此外,蒋介石在上台后,还计划与我党和谈,以结束内战。在此期间,他公开表示愿意进行和谈,并联络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请求他们帮助推动和谈,并采取了“七大和平措施”以示诚意。
然而,在多方干预下,他派去与我党进行和谈的人最终背叛了他,李宗仁的和谈希望最终破灭。
在那个时候,他们的党派和军队内部存在严重的分裂,党员之间缺乏团结,军队士气低落,将领们都在考虑自己的退路,整个军队处于一种无法控制的状态。
李宗仁也对此感到无能为力。实际上,他们已经相识了四十年,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合作、分裂和对抗,最终导致无法再相处。
最后,蒋介石流亡到台湾,依旧顽固不化;而李宗仁则选择在美国安家,后来受到感召回到了祖国。回溯他们关系破裂的时候,都是由于缺乏正确思想,违背了历史的潮流,做出了对国家和人民不利的决定。
反观那些顺应潮流,做出正确选择的人,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做对的事情,才能获得成功。由此看来,蒋介石将失败的责任推给李宗仁,其个人的私心和偏见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蒋介石的反思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他对自己的执政失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言辞犀利且毫不避讳。他表示,感到愤怒与辩解,只是在为失败找借口,这是他意识到的自身问题。
他认为失败源于军政外交的问题,组织的不健全、用人上的疏漏,以及他的独断专行都对各项决策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认为自己在识人和用人方面有所不足,存在自负、自大、容易主观行事等缺点。尽管他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但由于对过去的深深痛悔,他往往会过度谨慎,对马歇尔和李宗仁等人缺乏足够的宽容。
结尾,无论是美国的支援,还是在危急时刻的人事调整,都没有让民国政府有所改变,反而加速了它的崩溃。在这个失败过程中,到底谁应该担责,以及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蒋介石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个人恩怨,虽然对自己错误的执政有所反思,但他仍然将主要责任归咎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执行美国政策的马歇尔和李宗仁。
他忽视了两人的存在,对他们的付出视而不见。这种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诚然,美国对华政策误导了蒋介石,使他误以为凭借主观臆断的政策,让有影响力的人去执行,就能够左右中国未来的走向。
这只能说明,他对权力的渴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也意味着他将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