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在秀洲这片文化沃土上
曾涌现出
清初围棋第一国手
他便是周懒予
想知道他是秀洲哪里人?
什么时候出生的?
为何称为“清初围棋第一国手”
一起走进
周懒予围棋传统文化座谈会
一探究竟→
围棋国手、学者……
只为一人来到秀洲!
为何王汝南、陈祖源、胡廷楣、何云波等“围棋届大咖”齐聚秀洲?他们皆为一个人而来!那便是“清初围棋第一国手”周懒予。
如何让周懒予这位“清初围棋第一国手”以及那些沉睡的古谱真正融入他的诞生地——秀洲,让围棋文化与城市肌理、文化血脉紧密相连?
这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课题,更是一场对秀洲围棋文化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7月6日,秀洲召开“纹枰论道·薪火相传——周懒予围棋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围棋史研究学者陈祖源,介绍了周懒予的传奇生平,将他的人生娓娓道来,以贫寒之身纵横棋坛,在一言一语当中,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个围棋风云激荡的清初年代。
湘潭大学教授、围棋文化学者何云波,则指出了周懒予不仅是清初围棋的巅峰人物,更是围棋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围棋报创始人王振华认为秀洲作为周懒予的诞生地,应从学术研究、多元传播、教育融合、产业赋能等方面,打造出一张关于围棋的文化名片,让更多人能够爱上围棋。
在这场思想盛宴中,研究学者、围棋古谱收藏家等纷纷发表真知灼见,一幅关于围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未来规划蓝图,在秀洲徐徐展开。
“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齐聚秀洲,深入探讨围棋文化,这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原嘉兴日报副总编杨自强先生感慨道,座谈会上许多新颖观点和深刻见解,为今后做好围棋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清初围棋第一国手
边下棋,还能边看小说?
在秀洲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沃土上,孕育出了众多围棋巨匠,周懒予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围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懒予,究竟为何许人也?能够吸引如此多围棋界的“大咖”竞相关注?
周懒予,名嘉锡,字览予,1625年出生于嘉兴梅里(今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今年恰好是周懒予诞辰400年。
他少年观棋于鸳湖茶寮,悟攻守之道于方寸纹枰;壮年纵横南北,以“双飞燕定式”革新棋艺,以“宁输数子,不失一先”的棋道精神垂范后世。
值得一提的是,周懒予幼年观棋即领悟攻守之道,对弈时常手执小说旁若无人,却能全局掌控,胜负未半已洞悉终局,令观者称奇。
简单来说,就是和其他棋手全神贯注地下棋不同,周懒予一边下棋,一边还能悠然自得地看小说。
你以为这样“一心两用”必输无疑?不不不,周懒予对棋局了如指掌,不仅能够精准洞悉对手的每一步棋,还能提前布局,最终赢得比赛,是不是很厉害!
《周懒予传》
当然,周懒予要属最出名的自然是“过周十局”,以挑战明末宗师过百龄闻名。
1644年杭州之会,年仅二十的他与年过六旬的过百龄对弈有记载的为十九局,其中分出胜负的是十二局,九胜三负,自此棋坛易帜。
时至今日,周懒予的经典棋谱和围棋思维一直流传在世,在当今围棋界有较高的名声地位。
围棋史上首部棋手专集
《周懒予围棋全谱集》发布
本次赛事开幕式上,还专门发布了围棋史上首部棋手专集《周懒予围棋谱全集》,蓝色的封面庄重典雅,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围棋文化蓬勃发展的古时岁月。
该棋谱是围棋史上首部棋手专集,辑录周懒予与过百龄、盛大有对局及同乡郑谷耕遗谱等,总计95局。其间介绍的周懒予棋风,绵密细腻,以柔制刚,落子神速,杀法精湛,可谓把中国围棋技战术思想推到了新的高度。
每一页棋谱都承载着周懒予当时的智慧,每一局对弈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单单拎出其中一局棋来研究,都让人倍感震撼。那些看似简单的黑白棋子,在周懒予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棋盘上纵横交错,展现出无尽的变化与深邃的策略。
“这本棋谱意义非凡,对于后人在围棋方面有着巨大的帮助。”围棋报主编钱国柱发现棋谱中的每一局对弈,充斥着周懒予超凡的棋艺,灵动的布局、精妙的攻防……让人叹为观止。
《周懒予先生围棋谱》
第28页上非周懒予棋谱
然而这份《周懒予围棋谱全集》的问世并非易事,其背后蕴含着无数的故事与艰辛,是无数研究者、整理者和爱好者多年心血的结晶。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研究周懒予10年了。”陈祖源告诉记者,在编纂围棋文献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一篇《周懒予传》的最后一页被替换掉了。
正是这一细节,引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开始深入挖掘周懒予背后的故事,探寻这位“清初围棋第一国手”的传奇生平。
《周懒予先生围棋谱》封面
姚垚作为中国围棋古谱收藏家,也在周懒予研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正是他发现了周懒予先生的围棋原稿。
“当时一共是厚厚的4册,册子的封面几经几代主人的加厚保护,都已经是厚厚一踏了。”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姚垚发现里面的手稿原件却是触手如新,字迹工整优美,排列整齐,各种字体错落有致,可见此书的原主人将他视若珍宝。
这部《周懒予围棋全谱集》发布,不仅是对周懒予围棋艺术的致敬,更是对围棋文化传承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