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淮海战役,每天消耗150万斤粮食,前后共计数亿斤,如何解决?
创始人
2025-07-06 20:33:18
0

1948年11月,毛主席下令中原野战区和华东野战区相互配合发动淮海战役,其中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再加上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和部分华北军区三个军区的地方武装力量,人民解放军投入了六十多万兵力。

再加上战役途中国民党部队整建制地起义或者投降,前线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就成为了三军将士重中之重的问题,除了基本的武器、弹药、服装的运输,更重要的是兵员、尤其是粮食的运送。每天前线解放军、民工和俘虏要有150万人要吃饭,至少需要粮食150万斤。前线规模如此巨大、激烈的对战,那么后勤保障工作无疑也是艰巨的。

那么,淮海战役这么巨大的后勤保障任务,解放军具体是怎么完成的呢?是不是真的如网上一些言论所说“都是华野后勤部司令员刘瑞龙的功劳”呢?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叙述相关的史实,来为各位读者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淮海战役战前中央军委和各军区对后勤工作的部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济南战役。1948年9月,周恩来在西柏坡主持了关于讨论淮海战役后勤保障的会议,在会上,周恩来为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制定了一项总得原则“统一计划,相互配合”,同时指示在会的解放军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把山炮炮弹全部存到山东,华北抓紧时间再制造九万发迫击炮弹,十万斤炸药,这些弹药都由你负责,把它们运送到济南和兖州附近,随时等候中央军委的命令,把这些弹药提供给前线作战部队,尤其是炸药和炮弹,要加紧生产。”

到了9月28日的时候,中央军委下令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必须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工作,全军至少应该准备两到三个月的粮食。同时还派后勤部长杨立三前往协助华东野战军的后勤司令刘瑞龙和中原野战军的后勤司令刘岱峰。

在中央军委和周恩来的重视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很快对发动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展开了准备。

1948年10月11日,为了准备即将发起的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召开的扩大会议上,专门研究了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应该怎样落实。在这次会议上,参会人员根据周恩来之前在西柏坡后勤会议上给出的“统一计划,相互配合”的后勤保障原则,制定了一套“武器弹药的筹供由后勤部门负责,民兵的动员和粮秣的筹集由华东各级支前委员会负责”的计划,并成立了专门的支前办公室。

支前办公室主管四个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交通、粮食、供应和人力。华野支前办公室规定:每个纵队应该自己配备担架和挑子各需要500副,而且还需要负责转运担架7500副,挑子9000副,小车1500辆,每个纵队还要建立供应站,为部队提供油、菜和盐等食物和物资。

粮食方面,周恩来和中央军委要求中原局通知豫、皖、苏几个分局做好筹备粮食的准备,所筹集的粮食要能够保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进入相关地域后的粮食供应。

考虑到战场实际和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差异,中央军委决定从豫西运送粮食去,华北局先给华东野战军调拨1亿斤到1亿五千万斤粮食。在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后,华北局和中原局立马开始筹备一亿五千万斤粮食,并且粮食筹集的速度异常迅速。

二、淮海战役前解放区的支前准备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这首《记淮海前线见闻》,是陈毅元帅当年在记录淮海战役前线的民工队和担架队所作,真实地再现了那场著名战役中数百万民工支援前线的壮丽景象。

为什么前线的民工和将士的热情如此高涨呢?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为何做得这么好?其中有什么样子的因素鼓舞着大家不辞辛劳,辗转千里运送省吃俭用的粮食,不怕牺牲也要打赢这场仗呢?这一切还要从中共在解放区的土改工作和民众动员说起。

1.土地改革工作

据华东野战区后勤部司令员刘瑞龙回忆: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华中分局就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下达的《五四土改指示》,1946年6月到9月,在苏中和淮南地区率先进行土地改革,“所有分配过土地的地区,群众情绪高涨,都充分发动起来了。当时完成土改地区的人口有1400万,这对支援战争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征粮、扩军、敌后游击战争,都能迅速、热烈地展开。”

苏中、淮南等地区的农民在分到田地后,为了保卫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和保卫解放区,战争动员工作也进行得异常顺利,民众是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

等到战争真正爆发的时候,一些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农民,甚至提出了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算盘的说法。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白天带上枪进行支前工作,晚上拿着算盘算算账和分田地。这样一来土改工作也做好了,支前工作也动力满满,两项工作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还积极吸收思想进步的民众,发展党员和民兵组织。解放初期的各大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支前工作和民兵组织工作,为后来淮海战役等各大战役中的支前工作奠定了组织和制度上的基础。

2、完善基层支前组织和制度

各大解放区地方基层支前组织的建设,在解放战争初期实际上是有一个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其中最成功的要属苏中地区的支前工作,由于苏中地区是各大解放区贯彻落实土地改革较早而且深入的地区,因此我军在苏中地区作战时期,得到了苏中民众的爱戴和积极支援,既不缺粮食,也不缺弹药,兵员也能随时得到补充,甚至队伍还得到了扩大。

当然也存在一些失败的教训,比如因为我军主力部队随着战局的转变,要随时向其他区域机动,但当地的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不了解主力部队的动向和目的的情况下,仓促之中就很难做好支前保障工作,这就会为前线的作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党组织和后勤保障单位吸取、总结了成果经验和失败教训,开始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的支前组织。一方面在土地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做好民众的动员工作,统筹各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收到支前任务之前就能有一定的准备;

另一方面,基层支前组织开始和我军主力部队积极协调联络,统一做好支前后勤保障的计划。这样一来,我军和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就进一步融为一体,可以看出军民鱼水情这一点从革命年代开始就有着久远的渊源和传统。

3.地方武装的敌后游击战争

在1946年6月,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和谭震林的指挥下,在苏中七战七捷,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苏中地区土地改革和支前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

但是,随着解放军主力部队的转移,部分地区或许很快就会被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这一现象在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阶段就很常见。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各解放区在土地该改革的基础上,实际调查各地区的情况,在主力部队转移前就先镇压和消灭了特务组织和反动分子,为地方军民在主力转移后能顺利展开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刘瑞龙的回忆录中,就曾回忆道这一时期山东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曾对他说:“我们要建立强有力的支前后勤机构,要求地方党政领导搞好土改,发动群众,迅速将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起来,这是首先要做好的。”

所以,解放区经历过土地改革的地区,在解放军主力转移后,哪怕被敌人重新占领,该地区的军民还是能够发动游击战争,组织起来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前线的战斗,很多这样的地区一直坚持到了解放军主力部队重新到来,因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

三、淮海战役中的支前保障工作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五四后三十年》这本书中写道:“据不完全统计,支前的民工达225万人,担架73900多副,大小车413900多辆,挑子42400副,牲畜6300头,船只13630只,粮食5.7亿多斤,10万子弟参加解放军,130多个民兵团直接参战,或维护地方治安。”这个数据是目前关于淮海战役支前工作相对权威和准确地数据。

另有一种统计数据,“中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只,汽车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粮食等军需物资9.6亿斤。其中,不到400万人口的徐州地区,出动民工达37万人,担架2.4万副,大小车辆6.4万辆,挑子2.35万副,提供粮食3447万斤,柴草6000万斤,抢修道路1100公里,修建桥梁120余座。”

陈旭麓先生的这种“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是有据可查的详实数据,第二种说法则是把一些数据反复算入了其中,如担架20.6万副这个数据,或许就是同一副担架多次使用的情况也都算入了其中,但这两种数据都具有价值,可以作为淮海战役后勤保障情况的一种参考。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时,毛主席亲自指示:“必须准备全军部队及民工一百三十万左右,三个月至五个月的粮食,粮食、弹药、草料,十万至二十万伤员的医治”,“对于人民,必须实行耕战互助的方针。”

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方针和本文前面提到的周恩来、中央军委、各野战军是一贯的,甚至都是在毛主席这一方针下贯彻实行的。在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河北广大区域的人民群众被空前的组织和动员了起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民众自发地行动了起来,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人人都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我军由于提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后勤准备工作,粮食供应一点都不存在问题,在歼灭黄百韬兵团这场战役中,一共有十多万民兵和支前民工在后方转运物资和维持治安等活动。

到了战役第二阶段,由于我军战线的扩大,粮食物资的运送一度出现短缺,但在各地紧急动员和支前民众不辞辛劳的努力下,前线的粮食供应问题被妥善解决。到了战役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军前线共有六十多万将士,一百多万民工。

另有四五十万敌军俘虏和伤兵,前线面临200多万人吃饭的问题,但在支前后勤保障工作的支持下,在淮海战役结束时,我军还有一亿四千多万斤粮食,这在近现代战争史上不可谓是一场奇迹。

四、结语

有人说,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司令员刘瑞龙,在淮海战役中做出的贡献不下于粟裕将军,通过上文的叙述和分析,想必读者也能看出这种说法不仅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是对历史的一知半解。

举个不完全恰当的例子,但凡稍有常识者,就不会问出李云龙和炊事班班长谁对独立团的贡献大这种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司令员刘瑞龙、中原野战军后勤部司令员刘岱峰,甚至解放军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周恩来总理在淮海战役中对支前后勤保障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不能否定陈毅、粟裕等将帅们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但要知道的是,淮海战役中这一切支前后勤保障工作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和人民军队制度下的,只有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翻身做主,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充满了高涨的支前热情。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从上文中淮海战役后勤保障工作筹备和展开的历史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谁为民众谋福利,谁能代表得了民众的利益,谁就能赢得民心,人民群众哪怕不吃不喝、毁家纾难也要支援人民解放军。一支赢得人民群众拥戴的军队,一支充满了斗志的军队,一支不缺粮、不缺弹药、不缺兵员的军队,那还有什么样的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呢?

相关内容

马斯克宣布“美国党”成立
马斯克近日宣布“美国党”成立,这一消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马斯克...
2025-07-06 08:37:44
福州将新增3条转机航线
福州即将迎来令人振奋的消息,那就是将新增 3 条转机航线。这无疑为...
2025-07-06 08:37:27
原创 ...
在江苏兴化举行的2025年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个人)于3日圆满落幕...
2025-07-06 08:37:02
U19男篮世界杯-张博源2...
[搜狐体育战报]北京时间7月5日消息,2025年U19男篮世界杯在...
2025-07-06 08:37:00
原创 ...
1889年,19岁的光绪花了500万两白银大婚,同年宣布亲政。慈禧...
2025-07-06 08:33:48
原创 ...
最近,有一部名为《八佰》的抗战电影讨论很多,主要题材是淞沪抗战时期...
2025-07-06 08:33:48
原创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讲究文武结合治理国家。在古代,有武将镇守边关,保卫...
2025-07-06 08:33:27
原创 ...
老蒋晚年痛斥:败局关键在二人! 恳请您在繁忙中花一点时间点击“关注...
2025-07-06 08:33:17
原创 ...
科举制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关键在于科举制度...
2025-07-06 08:33:12

热门资讯

原创 那... 前言 这是拍摄于1957年的一张十分温馨的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正被一群青年环绕,其中一...
追寻先烈身影 传承红色基因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勇的先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座座不...
原创 隋...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历史上褒贬不一,赞同者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
刘秀:从布衣到帝王的崛起之路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他不仅是东汉王朝的奠基者,更是一位杰出的...
原创 短... 1950年,中国与越南进行建交,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多次出访北京寻求援助,而我国也倾尽所...
文化中国行丨白墙红瓦燕尾脊 打... 福建的漳州古城,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120...
原创 重... 1945年的重庆谈判,就像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自古以来,无论是历史专家,还是平民老百姓,总是...
原创 《... 根据《福布斯中国》的报道,苹果在过去三年中全力以赴,致力于将电影《F1:狂飙飞车》打造成一部夏季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