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1月15日,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乔冠华仰头大笑的瞬间被摄影记者的镜头抓拍,于是,一张经典的照片“乔的笑”诞生了。
此照片一经刊登便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这就是我国著名外交官乔冠华广为流传的照片,然而单凭这件并还不足以说明乔冠华的卓越能力。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生于盐城县东乔庄的一大户人家,具有诗人气质的乔冠华,国文底子好,擅作诗词,不能不说与书香家庭的熏陶,尤其是父亲和叔父的启蒙训练有关。
父亲乔守恒是个开明士绅,祖父乔世泰往上几代都有科举功名。乔冠华5岁入乔氏宗祠家塾,开始接受叔父乔守清对他的启蒙教育。
乔冠华悟性好,记忆力强,读书过目成诵。叔父满心欢喜,为此常对他父亲说:小冠华聪明,爱学习,好好管教,将来必成大器。
乔冠华10岁离开家乡,在盐城第二高小就读了两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亭湖中学。后来,乔冠华因参加学生会组织的罢课运动,入校不到一年即被学校除名。
此后,在转入盐城教会学校淮美初级中学后,他又因参加地下党组织并领导的以“反对文化侵略”“取消《圣经》课”“驱逐洋人”“收回教育权”为主旨的学生运动,再次被校方除名。
连续两次被校方开除,这让原本开明的父亲很是恼火,后经叔父几次“调停”,父亲总算勉强同意他转入淮安中学就读。
然而,因受革命思潮的影响,跳级插入淮中高一的乔冠华“不思悔改”,又带头闹起了学潮,结果又一次被校方开除了。
走投无路之际,乔冠华忽然想起本家叔叔乔耀汉在南京钟南中学,转学来到钟南中学的乔冠华,在此后短短几个月,轻松“啃”完高中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钟南中学的高中毕业文凭。
也就是这一年,16岁的乔冠华同时报考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结果皆被录取。最后,他选择了清华。
清华毕业后,在恩师钱稻孙的举荐和斡旋下,乔冠华在上海登上赴日远轮,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
1935年8月,他与季羡林等几名清华校友一起,登上了远赴德国的列车。
1937年7月,全国性抗战爆发,果断结束求学生涯的乔冠华,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中国的抗日救亡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时代洪流。
后来的乔冠华,风生水起,那成名香江、誉满山城的新闻业绩十分了得:
创办《时事晚报》并担纲主笔,撰写系列国际述评,举办各类时事讲座,创建香港中国通讯社,参与创办或复刊《华商报》《大众生活》《世界知识》并出任编委,团结在港新闻和文化界人士开辟抗日文化战场,等等。
在此期间,他幸运地结识同为新闻人的才女龚澎,收获了被毛泽东和周恩来交口称赞的“才子佳人”姻缘。
1971年11月15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首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在乔冠华潇洒自信的笑容照片背后,是一段漫长的斗争路。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100年里,中国在国际外交上饱受欺凌,没有任何话语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从成立那天起,就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当然地享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但在美国的操纵下,中国代表权问题被长时间拖延和搁置。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为了彻底告别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原则,而后周总理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的国际力量仍在逐渐变大。
1971年9月21日,第26届联大在纽约举行,提案最后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和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成为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
联合国席位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乔的笑”也成为了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
晚年的乔冠华一直眷恋着家乡、思念着故土,期盼能尽快回盐城看看。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带着未了的家乡情缘,不舍地离开了人间。他的骨灰被安葬在苏州东山,长眠江苏故里、魂系家乡盐城的乔冠华,终于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