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强国富国梦在每个中国人心海中翻腾,青年毛岸英也为此而兴奋不止。
他决心为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向父亲和单位领导提出请求,到工厂去工作。
随后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派兵援助。
毛岸英,是被彭德怀司令誉为“志愿军第一人”的战士。
年仅28岁的他,像千万个志愿军烈士一样,永远长眠在鸭绿江另一边的异国土地上。
北京机器工厂的普通青年同志
1949年6月30日,10个修械所组建成了当时的北京机器厂。
师傅许冠海带领四五个徒工化铜,就是把从战场上捡回来的子弹壳、炮弹皮放进火炉里熔化,合成铜条。
合铜条是露天作业,干这活儿又脏又累,还不安全。
只要一开小坐炉,就根本没有外人到这里来了。连工友也不来,更别提厂里的干部了。
可是,这天刚开炉不久,走过来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干部。
许师傅嘴上和鼻孔上扎着一条毛巾,扬起手叫那人快走开。
那人满脸学生气,他不但没有走出“黄烟区”,反而冲工人走过来。
他凑近小坐炉探头往里看,许师傅惊慌地把他拉到一边,呵斥着:“别往里扒头探脑儿,看炸着你!”
青年干部睁大了眼睛,透出了一脸问号的神情。
许师傅告诉他炉里正熔化着子弹壳,说不定会有危险。
青年干部听了,只是笑眯眯地点头,透着感谢的意思。而这个青年心里憋着一堆话,见大家忙碌着干活儿,又不好意思打搅,就站在那里一直等到工人们完活拉炉。
这人让大家凭本能对他生出丝丝好感,他就是毛岸英。
等事情做完,许师傅和几个徒工都去冲澡,毛岸英亲昵地拉着张锡坐在一旁聊天。
毛岸英问他技术学得怎样,参加职工业校学习没有,会写短文章吗?
他正在办一张厂报,想让要张锡写写文章,反映工厂里的工作情况。
听了毛岸英的话,张锡感到很新奇,点点头同意了。
一个星期后,张锡写了一篇500多字的小短篇,托勤务员带给总厂党总支交给毛岸英。
不久,这篇写老师傅抢修冲天炉的短篇,在厂报上登出来了。
从此,张锡跟毛岸英的联系也多起来了。
毛岸英除了按时回党总支参加会议或办公以外,其余的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现场了解各种情况或找工人谈话。
他到铜炉上跟师傅学徒,抬砂箱,装砂子,这力气活儿干得挺冲。
谁都知道铸造最苦最累,可他就认准这儿了,甘心吃苦。
浇铸时,毛岸英也端小铜水包跟在师傅身后,亦步亦趋地模仿着干。
他端过三四包铜水以后,蛮有把握地说有了点儿“经验”了。
可是,当他端第五包铜水时,一滴铜水晃在他端小包的右手背上,烧得肉皮直冒油,立刻散出焦煳腥臊的气味。
许师傅跑过来站在他的身后,凭经验判断:他若是接过端包,那毛岸英就会惊慌失措,说不定会把小端包扔在地上,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干铸工活的人都知道,谁扔包谁挨烫。
许师傅急中生智扯大嗓门为毛岸英加油:“大徒弟,咬咬牙就挺过来啦,功夫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听我的没错!”
毛岸英咬着牙照着许师傅的话去办,避免了一场事故。
在北京的工人印象中,从陕北来的“老土”多。
毛岸英毕竟年轻,被大家一个激将法,马上说他去过比机器厂还大十多倍的大工厂。
可是,当大家一问起这么大的工厂在什么地方,他便机灵地转了话锋,说在农村也干过多年的农活儿。
于是大伙哄他,说他吹牛。
毛岸英很快跟大家混熟了,他就经常地来铜班干活和聊天。
他给大家讲苏联,大伙开他玩笑:“你懂苏联,会俄语呀,瞧你这土劲儿!你那‘俄’语就是陕西话吧。”
毛岸英立马就一通流利的俄语从嘴里吐出来,把大伙镇住了。
这样,大家对毛岸英在亲近中又多了一层敬佩,虽然大伙年纪差不多,但对他是真正服了气。
1950年夏季,在北京市厂矿企业办职工教育的热潮中,北京机器厂走在最前列,在社会上很有名气。
毛岸英办起的俄语学习班,也是北京市厂矿企业出现的第一个俄语学习班。
他亲自给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讲课。
那时,车间里工人白天干活,晚上就去课堂学习。
到了1950年秋天,毛岸英离开了工厂,工友们只当他升官调动到其他地方了。
1953年3月初的一天,中央办公厅的两位工作人员来到北京机器厂,来了解一位叫毛岸英干部当年的工作情况。
张锡正好到党委找一位姓刘的宣传干事审阅一篇稿件,老刘拍着他的肩膀向中央办公厅的两名工作人员介绍:“他叫张锡,常给厂报投稿。小张,你就给这两位同志说说毛岸英同志是怎么教你写稿子的吧。”
张锡一开口说了半个多小时,随后问:“他现在在哪个部门工作了?他也不来厂子看看咱们。”
那两位工作人员听了张锡的话,眼眶里登时滚动着泪花,低下了头,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们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干部履历表递给工厂的党委书记于琦。
大家围了过去,当大家的眼睛都盯住了“家庭人口”这一栏的内容时,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毛泽东。
什么,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儿子?
在场的人们惊呆了,办公室里的喧闹声顿时平静下来,个个露出惊奇的表情,似乎眼前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是真的,因为当时岸英在厂几个月,同大家混得很熟,竟然没有一个人知晓岸英就是毛主席的孩子。
那两位工作人员作了简短的介绍:“是的,毛岸英同志是毛泽东主席的长子。1950年底离开北京机器厂去朝鲜,一年后牺牲在朝鲜大地上。”
两位办公厅的同志走后,张锡在厂里痛哭了一场。
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一人
1950年9月,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仅半个月时间战火已烧到鸭绿江边。
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同当时许许多多热血青年一样,毛岸英的心再也不能宁静了。
他立即递交了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申请书。
毛岸英的决定,得到了父亲毛泽东的同意和支持。
毛泽东深爱着毛岸英,在他身上寄托着厚望,但毛泽东不把毛岸英看成只属于他自己的,他应当报效祖国。
这时,在东北组建志愿军总部的彭德怀总司令正在北京汇报情况,毛泽东便把长子交给了彭老总。
10月下旬,毛岸英随志愿军总部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朝鲜。
他是总部的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分管收发电报的工作。他与大家同甘共苦,没有一点特殊的表现。
除了少数领导同志之外,战友们不知道他是毛泽东的长子,亲切地称他小毛或毛秘书。
11月25日,是志愿军打响第二次战役的第一天。
彭总办公室内气氛非常紧张,毛岸英在大火炉子前签收紧急战斗电报。
上午11时左右,美军轰炸机嗡嗡地震响着,向着志愿军总部的上空向北飞去,参谋们还以为是去轰炸北方的什么目标。
空袭警报解除以后,毛岸英和彭总来到作战室,正在这个时候,刚刚飞过去的敌机突然偷袭过来。在协助值班参谋工作的毛岸英,劝彭总到房后的小山洞中去防空。
他的话音未落,敌机成串的机关炮弹从空中扫射下来,房顶的土沙沙直掉。
毛岸英正为彭总的安全急得没有办法,突然门开了,洪学智副司令员带着警卫闯进门来,不容分说,拉起彭总向外就走,岸英在后面推,刚把彭总送到洞口。
毛岸英转身向回跑,想去给彭总拿地图,刚跑进房子,敌机扔下的凝固汽油弹,命中了木板搭成的作战室,顿时一大团浓烟烈火,吞食了整个房子。
与妻子的最后一次谈话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是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女儿。
毛岸英和刘思齐是在延安相识、相恋。他们经过不断地了解和接触,1948年,终于在西柏坡定下了终身。
年轻男女炽热相爱,自然希望早日结婚,两人便兴冲冲地向毛泽东征求意见。
意料之外,毛泽东向他们泼了点冷水。毛泽东问刘思齐:“你正在学习,还没毕业,现在结婚不怕影响吗?”
刘松林说:“结婚后好好安排,不会影响我的学习。”
“你还小,着什么急呀。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
毛岸英说:“好,听爸爸的。”
就在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月,毛岸英和妻子刘思齐结婚了。
婚期初步定下来以后,毛岸英来到父亲那里。
毛泽东高兴地问:“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呀?”
毛岸英说:“我们商量了,越简单越好,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的被褥,不用花钱买东西。”
毛泽东非常高兴,“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呀,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跟思齐的妈妈说说,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来都可以,一起吃顿饭。”
1949年10月15日,婚礼在中南洋里举行,毛岸英和刘思齐在晚饭前都赶到了中南海。
毛岸英穿的是在外宾场合当翻译的工作服,刘思齐穿的上衣是灯心绒布的,裤子是半新的,方口布鞋是新买的。
晚上七、八点钟时,宾客们陆续赶到并带来了小小的礼物。
毛泽东举杯走到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同志的面前,对她说:“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为你的健康干杯。”
张文秋说:“谢谢主席在百忙之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思齐年幼不大懂事,希望主席多批评指教。”
大家欢聚在一起,非常高兴,都夸毛岸英和刘思齐是一对好夫妻,还说毛泽东找了一个好儿媳妇,并向毛泽东祝贺。
等到毛岸英决定去朝鲜时,其实两人结婚才刚好一年时间。
而在这一年里,毛岸英经常因为忙碌住工厂,难得和刘思齐见一次面。
在出发朝鲜之前,毛岸英跑到刘思齐所在的医院,跟她道别。
刘思齐突然见岸英这么晚来看她,有点惊喜,“这么晚了,你还来干啥?”
当时刘思齐因为生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两夫妻难得相逢,却又分别在即,毛岸英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出国作战当时还是军事秘密,毛岸英不好随便透露,却又不能什么都不说一走了之。
毛岸英坐在病床前的凳子上,掏出手绢来,不断地擦着脸上的汗水。
冷静下来后,他说:“我明天将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所以急急忙忙赶来告诉你。我走了,通信不方便,如果你没有接到来信,可别着急呀!”
“怎么,你……”刘思齐仿佛已经猜到了一点什么。
毛岸英连忙岔开话头说起其他事情。
到最后,该走了,他依依不舍地站起来,说:“我走了,你出院后,每个礼拜六要去中南海看望爸爸,不要因为我不在你就不去。希望你好好照顾岸青,可以答应我吗?”
刘思齐点了点头,咬住了嘴唇,她似乎确认自己的猜测。
毛岸英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叮嘱刘思齐好好照料自己的身体就离开了医院。
这对年轻的夫妻就这样分开,刘恩齐根本没意识到这竟是自己和年轻丈夫的最后一次谈话。
毛岸英——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带着父亲的重托和殷殷期望,悲壮地离开了人间,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惋惜和心痛。
【参考文献】
毛岸英曾在这里工作!重温北京第一机床厂的故事
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