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了解三个“真相”!
创始人
2025-07-06 14:03:11
0

红军长征,就是一部革命的传奇,像一幅壮丽壮观的画卷,展现着红军与天地、与敌人搏斗的英勇壮丽场面。这是一段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历史,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征程。他们跋山涉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段历史不仅令人敬佩,更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你可能不相信,但事实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长征的三个真相。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真相不被重视或者不为人所知。事实上,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在中国是深入人心的。三个真相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而不是为了颠覆人们的认知。所以,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真相,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1、“长征”开始不叫“长征”】

说起“长征”,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但加上“二万五千里”这个数字,是不是更让人觉得这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路途呢?

虽然长征的路途遥远且充满艰辛,但开始时并不被称为长征,而是被称为“西征”。

当时,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吃了大亏。这场失败使得红军损失惨重,更糟糕的是,敌人采用“碉堡战术”,慢慢缩小了包围圈,中央红军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

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次讨论,领导团队最终决定实施一项新的战略转移计划,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首先,我们派出了两支队伍。

第一支队伍是红七军团,也叫做“北上抗日先遣队”。他们的任务是北上并且向东前进,用这种方式吸引敌人的火力,从而为中央红军提供更多的生存和转移的机会。简单来说,他们就像是吸引敌人注意力的“诱饵”,帮助中央红军安全转移。

红七军团中有一位日后被大家称为“战神”的人物,那就是粟裕。

红六军团作为第二支队伍,由萧克担任军团长,他们的任务是向西前进,力求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合。他们的目标是共同为中央红军打造一个更大的根据地,为中央红军的西征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红二军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侦察和先遣作战,为后续的部队打开进攻的道路。

因此,那时候我们把这次战略转移称作“向西进军”。

“长征”这个词汇并非由朱德一人首先提出。实际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就已经提到了“长征”的概念。不过,王明所说的“长征”是指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而后,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因此,“长征”这个词汇的提出者可以说是包括朱德在内的多位红军领导人。他们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文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共同推动了“长征”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1935年5月初,红军进入了大凉山冕宁地区的彝族区域。他们发布了一份布告,上面有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红军万里长征,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这句话展现了红军的强大战斗力和不可阻挡的进军势头。

但是,朱总司令提出的“长征”概念并未得到广泛认同。然而,朱总司令所提出的“长征”这一关键词在当时并未引起广大人群的共鸣和普及。尽管如此,朱总司令所倡导的“长征”理念却未能在当时的社会中流行开来。虽然朱总司令提出了“长征”这一概念,但并未获得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了。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队为这历史性的一刻写了一首歌,叫《两大主力会合歌》。在这首歌里,他们用了“万余里长征”这个词来形容红军走过的漫长路程。后来,这首歌被刊登在《红星报》上,让更多人知道了“长征”这个词。

其实,“长征”这个词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归功于毛主席。在1935年11月陕北的一次全军干部大会上,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特别提到:“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这的确是一场名副其实、前所未有的长征。”这句话一下子让“长征”这个词广为流传。

后来,“两万五千里长征”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而早期的“西征”这个词语,逐渐被后来的人所遗忘。

【2、红军西征初期,目的地并不是陕北】

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是陕北,这一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顽强生命力。

不过,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陕北,而且目标总是变来变去,不停地换。

变化的唯一驱动力,就是我们活着。

自从长征开始,说毛主席他们不迷茫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当然也会迷茫,但毛主席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判断准确,处理问题非常灵活。在困境中,他能迅速做出决策,调整策略,让队伍不断前行。正是这种灵活的应对能力,让毛主席和他的队伍在长征中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①中央红军一开始的目标地是湘西。

咱们当时的目的就是跟红二、红六军团碰头。

这个目标没问题,是经过大家商量同意的,都认可了。

不过,后来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黎平会议决定在黔北建立“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当地革命事业的发展。

在红军成功穿越三道封锁线,特别是在经历湘江战役之后,1934年12月11日的通道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们应该放弃原本去湘西的计划,转而前往黔北地区,那里将是我们新的革命根据地。

李德最初对毛主席的建议持反对态度,不过,在张闻天、周恩来等人的力挺下,大家还是决定先到贵州地区,再找个机会向北进发。

12月17日,著名的黎平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新的战略方向:建立川黔边区根据地,并将主力部队转移到遵义西北地区。

这是第二个要紧的事儿。

遵义会议,是红军在川黔边遭遇危机后的一次重要决策。会议上,中央决定转向川西或川西北,尝试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这一决策对于红军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背景下召开的。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的“左”倾领导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遵义城召开此次会议。会议上,各方代表就军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最终选举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继续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的召开,不仅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还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一成果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取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因此,遵义会议被视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家都知道,李德和博古在这次会议上被撤职了,而毛主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你们可能不知道,这次会议还确定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去川西或川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

为啥选择去川西呢?首先,川北有红四方面军,他们能和红一方面军配合默契。其次,四川盆地资源多,物产丰富。最后,去了川西就能甩掉薛岳这些敌人的追击,避免四面楚歌的困境。

因此,后续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及“飞夺泸定桥”等行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其实,提议去川西的人不是毛主席,而是刘伯承和聂荣臻。

两河口会议:确立新的目标,向北进军,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5年6月26日,红一和红四两支红军队伍会师后的半个月,他们齐聚一堂,召开了关键的“两河口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讨论和确定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了新的战略方向:继续向北推进,并在川陕甘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行动指南。

为啥这么做呢?有两个理由。第一,川西或川西北那边不太适合建立根据地,因为那里少数民族多,物资也比较缺,攻打像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也挺难的。第二,日本人越来越嚣张,红军往北走建立根据地,就能更好地抵抗那些正在蚕食华北的日军了。

目标顺利达成,但随后红四方面军的高层领导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希望在川南和川西地区继续发展。然而,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最终未能通过。

真是让人郁闷,张某人最终还是走了那条不该走的路,真是让人失望。

榜罗镇会议上,大家一致决定把陕北作为我们的落脚点。

红军内部出现了分歧,所以毛泽东带领的7000名红军主力选择了继续北上,而其他的红军大部分选择了南下。

这事儿真让人痛心疾首。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在甘肃哈达铺进行了队伍重组,并决定前往陕北作为根据地。这是因为徐海东带领的25军和刘志丹指挥的陕北红军在该地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9月28日,在榜罗镇会议上,大家一致决定要去陕北扎根。从那以后,红都延安就应运而生了。

总的来说,在长征途中,领导层也经历了很多困惑。他们不断变换目标,但初衷始终未变:那就是为了生存而前进。在那个时候,活下去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和信念。

实际上,持续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够让革命思想在旅途中广泛传播,还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有生力量。

如果有人告诉你红军长征一开始就是为了去陕北,那你可得告诉他真相了。其实,红军长征的目标可不是一开始就定下的,中间换了好几次呢。最后,才决定去陕北。所以啊,别听风就是雨,得知道事情的真相。

【3、遵义会议中,张闻天和王稼祥支持毛泽东是有原因的】

听说遵义会议上有件挺让人意外的事儿,就是张闻天和王稼祥这两位,居然没站在他们的老同学博古那边,这个博古还是苏联留学时的同窗呢。他们反倒是给老同学来了个“炮轰”,反而支持了毛泽东。真是挺出人意料的,这种事儿,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为啥会这样呢?

说实话,这事儿背后是有那么点儿原因的。

博古作为王明的代表,当时年纪尚轻,经验不足,能力上也有所欠缺。

那些能力有限却身居高位的人,常常只能依赖外界支持,而且往往固执己见、不听劝告。博古在军事上非常依赖外国顾问李德,而在管理上则显得有些独断专行。

这个成语"刚愎自用"形容一个人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它不仅在面对毛主席等人时表现出来,而且在面对张闻天、王稼祥等人时也表现得十分明显。这种性格特点使得该人物在处理问题时难以听取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从而可能导致一些决策上的失误或冲突。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张闻天与毛主席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也被博古架空了。这种说法较为口语化,但保持了原意不变。同时,也强调了张闻天与毛泽东在历史上的相似遭遇。

王稼祥也察觉到了博古在很多方面有所欠缺。

虽然这些观点在遵义会议上引发了张闻天和王稼祥的争议,但他们并没有因此炮轰老同学博古。然而,这些争议并没有导致张闻天和王稼祥对博古进行攻击或批评。相反,他们通过对话和讨论,以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解决了分歧和问题。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内部团结和纪律的重要性,也展示了红军将领们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

长征开始时,毛主席和王稼祥的身体都不太好。毛主席的痢疾还没完全好,王稼祥的旧伤也还没痊愈,而张闻天也体弱多病。

因此,他们三个就组成了“三人搬运队”。

谁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组合,竟然在后来对党和军队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呢?

这个三人小组一起生活,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所以他们有很多时间可以交流。

王稼祥和张闻天在与毛泽东深入交流了几个月后,对他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完全认同并支持毛主席的一些重要观点。

最终,两人一致认为,毛泽东是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人物。

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张王两人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会议中,他们猛烈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王稼祥更是言辞犀利,直接要求博古让贤,由毛泽东来领导并指挥大家。

简单来说,张闻天和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主席,并非一时的冲动决定。实际上,他们与毛主席经过了一百多天的深入接触和了解,才最终形成了对毛主席的坚定信任和支持。这一切都是基于长时间的相处和观察,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关键点。他们误以为从一开始就叫“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陕北”作为目的地。而且,他们对张闻天和王稼祥两人如何支持毛主席的详细情况也知之甚少。

领悟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你会收获满满的正能量。这种精神能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像红军战士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通过学习长征精神,我们能够汲取勇气和力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相关内容

马斯克宣布“美国党”成立
马斯克近日宣布“美国党”成立,这一消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马斯克...
2025-07-06 08:37:44
福州将新增3条转机航线
福州即将迎来令人振奋的消息,那就是将新增 3 条转机航线。这无疑为...
2025-07-06 08:37:27
原创 ...
在江苏兴化举行的2025年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个人)于3日圆满落幕...
2025-07-06 08:37:02
U19男篮世界杯-张博源2...
[搜狐体育战报]北京时间7月5日消息,2025年U19男篮世界杯在...
2025-07-06 08:37:00
原创 ...
1889年,19岁的光绪花了500万两白银大婚,同年宣布亲政。慈禧...
2025-07-06 08:33:48
原创 ...
最近,有一部名为《八佰》的抗战电影讨论很多,主要题材是淞沪抗战时期...
2025-07-06 08:33:48
原创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讲究文武结合治理国家。在古代,有武将镇守边关,保卫...
2025-07-06 08:33:27
原创 ...
老蒋晚年痛斥:败局关键在二人! 恳请您在繁忙中花一点时间点击“关注...
2025-07-06 08:33:17
原创 ...
科举制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关键在于科举制度...
2025-07-06 08:33:12

热门资讯

原创 围... 标题:中国双雄横扫韩国大将! 烂柯杯32强上演精彩屠龙战 正文: 7月2日中午12:30,浙江衢州围...
原创 军... 民国时期,只要提起军统的名字,相信很多人会不寒而栗,军统两个字代表着恐惧,只要被军统盯上的人,没有几...
这批几千岁的“病人”,拿到“出... 前几天,有40位来自浙江余姚的“病人”拿到了“出院证明”。 “病人”里,年纪最大的8000岁,最小的...
原创 历... 网上曾经流传着一副经典的对联: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这幅对联巧...
原创 爵... 清代镇国公,是指宗室爵位中第五等的“奉恩镇国公”、或者第七等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两种,另外外藩蒙古、...
原创 国... 1952年3月,一位身处印尼的小学老师翻开报纸,这是他这几年养成的习惯,他每天都关注着中国的情况,只...
原创 陈... 在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当中,陈毅是是出了名的好玩、幽默。他兴趣广泛,特别对于汽车情有独钟。 早在法国留学...
原创 粟... 网上盛传的“毛主席坚持给粟裕授帅,而周恩来力主给陈毅”;还有传“李银桥回忆:书记处曾开会讨论粟裕军衔...
原创 石... #历史开讲# 石亨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将领,出生在渭南,其从小就长得比较魁梧,其还有一个从子叫做石彪,同...
原创 曾... 窃见出使英俄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承袭一等毅勇侯曾纪泽,博通经史,体用兼赅,于泰西各国情形,了如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