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列传第二十八.蒙恬》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震匈奴。”
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匈奴有过军事行动,而且规模还比较大,对匈奴的打击也是沉痛的,虽然没彻底灭掉,起码也是打残了。
秦攻匈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当时匈奴已经成长为威胁秦国的重要的军事力量,他们占据了北方很多边郡,包括很重要的河套地区,直接威胁着秦国的政治中心——咸阳。
此时秦始皇才不得不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对匈奴用兵,解除触匈奴对北方的军事威胁。
蒙恬是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将领,初战告捷,将匈奴打出河套地区,将秦兵推到黄河两岸。第二年初春,蒙恬兵分两路,率兵渡河进攻狼山山脉和贺兰山脉,将匈奴打得无法喘息,向漠北一带代玩命逃窜,头曼单于本来打算趁秦军不备,南下歼灭秦军,没想到队伍还没集结好,秦军就杀来了。
吓得头曼单于带着残兵败将一路狂奔,放弃贺兰山脉,北撤七百余里,到阴山以南去游牧,十年不敢南下骚扰秦朝,可见秦兵尚有余威。
所以,秦始皇并非没攻打匈奴,而是没有赶尽杀绝,因为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蒙恬胜利之后,秦始皇命他率军就地驻扎,在河南设置九原郡,34县,迁移百姓三万户去河南一代开垦荒地,将那里建设得很繁华,秦始皇的目的很明确,是让河南变成抗击匈奴的后方基地。
其实在秦朝刚建立的时候,秦始皇就想攻打匈奴,被李斯拦住了。李斯认为匈奴机动性强,且多是骑兵,他们上马是兵,下马是民,打起仗来不需要粮草补给,成本很低,而秦朝就不一样,打仗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要消耗很大的战争成本,有时候超过战争本身。这是其一。
其二是秦国那时刚建立,虽然秦军之威力天下无敌,但此刻秦军疲惫,国内百姓也疲惫,如果再去打匈奴,不管胜利与否,对秦国都是一种消耗,一旦有闪失,六国军队会趁机反扑,也许秦朝还撑不过十五年。
第三点,秦始皇认为匈奴所在的土地,并不适合农耕,何况秦朝当时也没那么多农民可以使用,就算打下来,地也是荒芜着无人耕种,花这么大成本拿下无主之地,对秦国无益。
后来秦始皇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加上与匈奴作战时的战略心得,制定了“以墙防骑”的防御措施,下令全面修复原秦、赵、燕修筑的长城,并将其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而匈奴发现进攻秦朝的成本加大了,加上对秦兵的畏惧,也不敢轻易南下,所以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聪明的秦始皇,没在秦朝解决匈奴问题,而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