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格局中,2025第四届全球品牌经济大会以“向远、向深、向融”为主题,为全球品牌发展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蓝图。这一主题不仅精准捕捉了当下品牌经济发展的核心脉络,更深刻反映了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关系的深刻变革与品牌发展的全新范式。
一、主题解读:把握品牌发展三大核心方向
“向远”体现了品牌的全球化视野与长期主义精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品牌已不再满足于本土市场的深耕,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它们思考的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如何在多边主义的浪潮中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这种全球化视野与长期规划,是品牌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向深”则指向品牌的深层内核建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不能仅靠表面的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而必须扎根于产品力、供应链韧性和企业文化。技术创新、质量坚守、产业链整合以及文化底蕴的挖掘,都是品牌向深发展的必由之路。如蒙牛对产业链的深度整合,稻香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向融”是最具时代特色的趋势,它强调融合与协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智化转型的新浪潮;绿色理念与商业模式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同文化与市场需求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品牌的本土化创新;全球价值链的协同合作,则构建了多边共赢的新格局。这种融合与协同,不仅提升了品牌的竞争力,更为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趋势洞察:后疫情时代品牌发展的新范式
本次大会深刻反映了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关系的演变和品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进入“多中心化”新阶段,传统的单极全球化正在被多边主义、区域协同的新模式所取代。土耳其的“中间走廊”与相关倡议的对接,亚美尼亚寻求战略伙伴关系的努力,相关地区与我国在能源领域的优势互补,都彰显了全球化从单一模式向“多极化”“区域融合化”的转变。品牌出海不再是单向的进入,而是基于共同利益的深度合作与双向互动。
“可持续发展”从口号变为市场准入硬标准。相关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与信任治理正从“加分项”转变为“硬标准”。无论是能源企业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创新,企业在环保实践上的探索,还是地区间在绿色技术上的合作,都表明环境、社会、治理因素已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对品牌的期待越来越高,不符合可持续理念的品牌将面临巨大的市场壁垒。
科技是品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信任是基石。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化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品牌运营效率,更增强了品牌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有观点提出的“信任与声誉是全球品牌核心”的说法,道出了品牌建设的真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建立在技术透明、数据合规和高质量服务之上的信任,是品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老字号与新国货的“创新式出海”,标志着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品牌叙事能力的飞跃。一些老字号将国潮文化与健康理念融合,成功融入海外主流市场,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们不再是简单出口产品,而是通过品牌、文化和体验的输出,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
智库与平台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在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和高层次的合作平台变得至关重要。相关智库的成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决策支持,成为连接政策、市场与创新的“大脑”和“桥梁”。
三、点评与展望:中国品牌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一个高规格、国际化的对话平台,更展示了大量务实的企业实践案例,为全球品牌,特别是中国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丰富的合作机遇。它凝聚了多边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为品牌全球化指明了方向。
对中国品牌而言,此次大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要告别“性价比”标签,拥抱“价值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文化赋能,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的跃迁。其次,“合规”与“本土化”是出海的生死线。必须充分尊重目标市场的法规、文化和社会习俗,将合规经营和深度本土化置于战略首位。最后,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故事的核心不仅是悠久的历史,更是现代的创新、绿色的承诺和对全球社区的贡献。
然而,品牌全球化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地缘政治风险、贸易保护主义、文化隔阂以及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不确定性,都是品牌必须的现实问题。未来成功的品牌,必然是那些能够兼具全球格局与本地洞察(既要有全球视野,又要立足本地实际)、平衡商业效益与社会责任、融合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品牌。
结语:品牌竞争的新时代
第四届全球品牌经济大会是全球品牌经济迈向新阶段的一次重要宣言。它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号:未来的品牌竞争,将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是价值观之间的共鸣。唯有坚持“向远、向深、向融”的品牌,才能在充满变局的时代中行稳致远,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商业与文明、现在与未来的重要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全球品牌经济的美好未来!(作者:宋跃华,系全国商报联合会行业发展促进与推广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