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的裂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一场悄然发生的全球金融格局重塑
近日,一则消息在国际金融界激起了涟漪: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此处原文为“贝森特”,根据常识推测为“耶伦”)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严厉抨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直指其是导致美国高通胀、贫富差距加剧及债务风险失控的罪魁祸首。她认为,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不仅损害了美元的信用,更削弱了市场对其独立性的信任。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却捷报频传,不仅密集签署了多项人民币与多国央行的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更是与欧洲三大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及匈牙利央行——一举达成了高达54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额度。这一强烈的反差,深刻揭示了美元霸权正在显现裂痕,而人民币国际化则在加速推进,预示着全球金融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
美国经济困局:高额赤字与降息的窘境
数字不会说谎。数据显示,8月份美国关税收入飙升至300亿美元,同比激增296%,然而,财政赤字却同样高达3450亿美元,天文数字般的赤字如同一道巨大的鸿沟,令特朗普政府陷入两难。为了填补这个财政窟窿,美国财政部不得不急切地向美联储施压,要求大幅降低利率,以减轻债务负担。然而,市场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尽管降息预期升温,美国国债的长期利率并未随之回落,反而居高不下,这背后是市场对美国国债危机以及美元信用的深切担忧。当前,美国年度财政支出中,已有15%用于支付利息,这笔开销与经济刺激计划并无关联。若利率持续高企,财政部将承受更大的利息支付压力。特朗普政府若执意推行新一轮财政扩张,并试图左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不断扩大的债务规模和日渐下降的市场信任的双重夹击下,美元霸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内部挑战,美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正不断攀升。
人民币的崛起:互换协议与黄金储备的战略布局
与美国经济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资产正日益受到全球投资者的青睐。国际金融研究所(IIF)的报告显示,8月份中国资产的外资净流入高达390亿美元,且这一势头仍在持续。中国人民银行更是连续十个月增持黄金,这一举动并非简单的“黄金狂欢”,而是“美元黄昏”的有力注脚。
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25年5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高达4.5万亿元人民币。2025年9月,中国更是与欧洲三大央行签署了三项重磅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5400亿元人民币。
与欧洲央行签署的3500亿元互换协议,清晰地反映了德国汽车产业对华贸易的深度依赖。2025年,大众集团在华销量占据其全球销量的38%,然而,大众集团的财务总监曾公开抱怨:“每卖一辆车就要损失3%的利润,全用于对冲汇率风险。”此举无疑为德国汽车巨头提供了更稳定的汇率保障。
瑞士央行参与的1500亿元人民币互换,则暴露了国际金融中心在动荡时期的焦虑。2024年俄乌冲突期间,瑞士冻结了300亿瑞郎俄罗斯资产,此举引发了全球对“中立国”信誉的质疑。此次与中国签订的五年期1500亿瑞郎互换协议,实质上是瑞士在美中之间寻求风险对冲,既要维系美元客户,又要抓住人民币带来的机遇。
匈牙利获得的400亿元人民币额度,看似微小,实则暗藏深意。尽管2025年匈牙利对华贸易额仅为120亿欧元,但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直言:“我们看重的是人民币在欧亚大陆的流通潜力。”2024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为12.4万亿元,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25%,2025年一季度更是进一步提升至26%。人民币已成为中国跨境收付的第一大结算币种,尤其在东盟、RCEP等区域,其使用黏性显著增强。作为中国连续三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与中国的跨境人民币收付增速领跑全球,高达85.9%的东盟受访企业计划维持或提升人民币结算比例。
黄金与人民币的联动:石油美元体系的挑战
中东地区同样在发生深刻变化。借助石油输出国对美元体系的复杂心态,中国正积极推动石油和天然气贸易的人民币计价。2025年,中国与沙特国家银行成功落地首笔人民币贷款合作,用以支持中资企业在沙特的能源项目融资。
而真正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举措是,上海黄金交易所与沙特国家银行合作,设立了其首个海外黄金交割库。此举同步推进了在香港、新加坡、瑞士等地的仓储布局。这意味着,一旦对美元信用产生质疑,企业将能够便捷地用人民币兑换实物黄金,并就近提货。中国选择在沙特设立黄金交割库,直接冲击的是“石油美元”体系。若沙特接受人民币结算石油,而这些人民币又能兑换成实物黄金,那么在中东地区就将形成一个“黄金-人民币-石油”的新型三角循环,这将是对美元霸权的一次重大挑战。
离岸人民币生态圈的重塑与金融工具的创新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格局也在经历重塑。香港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枢纽,2024年占据中国境内跨境人民币客户汇款的36.7%,是RCEP、东盟与其他地区人民币流转的关键枢纽。与此同时,新加坡、迪拜、南非等新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正在加速布局,形成了一个“主枢纽 区域中心”的离岸网络。新加坡人民币存款增长30%,已成为东南亚人民币清算中心;迪拜成为中东首个人民币清算中心;南非则启动了非洲首个人民币离岸市场。
投融资工具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2025年,境外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总量已超过25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沙特阿美、特斯拉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通过发行熊猫债,为其在华业务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2024年,离岸人民币债券新发行额达到7293亿元,未到期余额为1.47万亿元,其中,香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资企业海外融资的重要渠道。
资本市场开放与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稳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A股外资持股比例达到5.2%,北向资金年度净流入超过5000亿元。通过“债券通”等机制,外资持有中国国债的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占国债总存量的12%。
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也在加速推进。通过双边合作与“货币桥”模式,数字人民币正显著提升跨境支付效率。香港已成为首个境外试点地区,实现了个人钱包、商户收单以及企业跨境支付功能。中老铁路的跨境支付更是成功采用了数字人民币,在“无网无电”的环境下实现了快速结算。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牵头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与香港、泰国、阿联酋等央行合作测试跨境支付。2024年6月,该项目完成了阿联酋与中国云南企业的贸易结算,结算时间从传统的3-5个工作日大幅缩短至秒级,成本降低约80%。
多边合作深化与区域人民币业务的蓬勃发展
中国与金砖国家、东盟等区域的本币合作也在不断深化。金砖支付系统已开始试点人民币结算;新开发银行发行了100亿元的“绿色人民币债券”,用于支持金砖国家的绿色能源项目。借助于RCEP的生效,中国积极扩大跨境电商的人民币结算,为区域贸易提供了稳定的支撑。2024年,RCEP区域人民币收付增速领跑全球,超过50%的东盟企业反馈其本币结算比例有所上升。
根据中国银行2025年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高达94.1%的境内企业和78.4%的境外企业表示将维持或提升人民币结算比例,较2022年的首次调查有了显著增长。78.4%的企业表示,在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流动性紧张时,会考虑将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同时,76.9%的境外企业表示在当地能够便利地获得人民币的产品和服务,境外工商企业对人民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65.7%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计划进一步丰富跨境人民币产品和服务的种类。
人民币的全球地位跃升与CIPS的关键作用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央行多元化储备的重要选择。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预计将达到2.2%,位列全球第四大储备货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4.2%)、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市场份额5.5%)。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贸易融资中人民币占比达8.6%,超越欧元的7.9%,成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成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2025年上半年,CIPS处理的跨境人民币交易额高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3%。2025年6月,CIPS与6家外资机构签署了直接参与者协议,并举行了泰国盘谷银行的上线仪式。这是CIPS首次将境外外资直接参与者覆盖至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东盟地区,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尤为显著。马来西亚已实现微信和银联卡扫码支付,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二维码扫码支付渠道互联互通,为跨境旅游消费的本币结算开辟了新的通道。
结论:美元黄昏与人民币黎明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原文“贝森特”)的公开批评,无疑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深层危机以及美元霸权面临的挑战。当央行黄金持有量开始超过美债时,市场发出了清晰的警示信号。这并非黄金的狂欢,而是美元黄昏的序曲。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积极的货币互换和结算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到金砖国家,再到中东和欧洲,人民币的足迹正在不断延伸。当黄金与人民币的联动日益紧密,当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我们正见证着一个全球金融新秩序的悄然到来。美元的时代或许正在落幕,而人民币的黎明,正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