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老股民聊股市,都有点拿不准现在到底是什么形势。
听说好多人把银行里的存款转去买股票了,连外国资本也下场投钱,看着是挺热闹。
可一听说融资融券都突破了2.3万亿,不少人又开始犯嘀咕。
这数听着太吓人,犹豫的人都担心像以前那样,因为加杠杆出事儿, 但杨德龙却说不用怕,为啥他不担心这2.3万亿打水漂?
咱们老百姓把存款转去股市,这事儿靠不靠谱?外国资金加仓,又跟咱们投钱有啥关系?
最近不少人盯着股市犯嘀咕:储蓄往股市转,外资也在加仓,可看到两融余额破 2.3 万亿,又忍不住慌, 这不会像以前那样加杠杆出问题吧?
杨德龙却觉得不用怕,还说这是慢牛的信号。
为啥他不担心 2.3 万亿的两融规模?储蓄转股市的趋势到底稳不稳?外资加仓又藏着哪些门道?想弄明白这些,接着往下看就清楚了。
杨德龙说现在 A 股、港股在稳步上升,场外资金还在不断进来,不少人听着觉得心里踏实,但细琢磨起来,也有几个疑问绕不开 , 毕竟以前也经历过市场波动,不敢轻易信 “慢牛” 这说法,得把这些疑问捋明白才放心。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虽说有‘日光基金’,可募资限额才 10 到 50 亿,连百亿都没到,这算啥资金入场啊?会不会是小题大做了?”
这话听着有道理,毕竟以前行情火的时候,百亿基金都常见。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杨德龙也说了,这正说明行情还在前期阶段,不是中后期 , 要是到了中后期,才会出现单日卖超百亿的情况。
而且现在居民存款利率都跌破 1% 了,大家拿着钱想找更高收益的地方,基金 “日光” 刚好证明储蓄开始往股市转,这是个开头,不是结束。
这正验证了 “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 的预判,不能光看现在规模小,得看趋势。
又有人会质疑,融资融券规模都突破 2.3 万亿创新高了,还说杠杆率可控?2015 年就是杠杆加太猛才出问题,现在会不会重蹈覆辙?
这种担心太正常了,谁也不想再经历一次急跌。
但杨德龙的话里藏着关键信息, 现在市场总市值比十年前高多了,两融余额跟流通市值的比值还不到 3%,十年前高点时都 4.2% 呢,而且现在没场外配资,只有场内融资融券,杠杆倍数也不超过两倍。
这么一看,跟 2015 年的 “疯杠杆” 不一样,现在是在监管盯着的范围内加杠杆,风险确实可控,不能光看余额数字高,得看 “比值” 和 “杠杆来源”。
还有人会琢磨:“美股还在历史高位,美联储要降息了,万一美股跌了,咱们 A 股、港股能独善其身吗?外资会不会又撤走?”
这疑问太实际了,毕竟全球市场都连着呢。
但杨德龙说美股估值已经很高了,降息预期早就反映在之前的上涨里,不一定还能涨多少,反而 A 股、港股是 “估值洼地”,优质股票的股息率都超过债券了。
而且数据在那摆着:去年下半年外资就一直在买港股,今年上半年流入 A 股超 100 亿美元,下半年还会加快。
全球资本在 “再平衡”,从美股往估值低的市场挪,咱们这儿刚好是目标,不用太担心外资撤走。
再往深了想,有人会问:“黄金都突破 3600 美元 / 盎司了,高盛还看到 5000 美元,现在配置黄金还行吗?会不会买在高点上?”
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怕追高被套。但杨德龙的观点很明确 , 黄金长期上涨趋势没改,因为美元信用受质疑、供给又多,长期肯定还得涨。
虽然短期涨太快可能调整,但他建议配置 20% 左右的黄金资产,不是让你现在一下子全买,而是分散配置。
这策略已经被验证有效,不能因为短期可能调整,就放弃长期趋势,关键是 “配置” 不是 “投机”。
还有人会纠结:“港股里科技成长股市盈率那么高,说是看未来业绩,可万一业绩跟不上,不就套牢了?低估值高股息股又怕涨不动,该怎么选?” 这确实是个两难选择。
但杨德龙也给了方向, 低估值高股息股(比如银行、电力)在市场调整时能抗跌,甚至逆势涨,适合想求稳的人。
科技成长股得看 “真本事”,比如创新药、智能驾驶这些,要是能实现技术突破成龙头,现在的估值就不高,要是只是炒概念,风险就大。
不能光看市盈率数字,得研究公司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这跟他说的 “中长期投资” 思路也对得上,不能瞎买。
说到底,杨德龙说的 “稳步上升、资金入场”,不是让大家盲目乐观,而是看清楚趋势里的关键信息 。
比如储蓄转移的方向、杠杆率的实际情况、全球资本的流向。
那些看似担心的点,其实都能在原文的数据分析和逻辑里找到答案,关键是别只看表面数字,得往深了想,这样才能明白为啥说这轮行情有希望是 “慢牛长牛”,不是瞎吹的。(投资需谨慎,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