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措辞强硬的公开信,将14个国家推向关税悬崖。当马斯克的特斯拉工厂被砍掉补贴时,就该明白:在特朗普眼里,没有功臣,只有生意。如今这把火率先烧到了日韩头上。
观察者网消息称,近日,特朗普连续做了两个决定:
其一,对14国领导人发出公开信函,告知他们要加征新的关税税率。其中,日韩、马来西亚等国被加征25%;缅甸、老挝高达40%,还有南非30%;孟加拉国、塞尔维亚35%等。
同时,他还警告称,要是这些国家敢提高对美关税进行报复,美国就会相应提高同等关税;反之,如果这些国家妥协,那美国也会做出调整。
其二,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所有“互惠”关税的日期从7月9日延长至8月1日,相当于多给了其他国家20天的谈判时间。
从日本首相石破茂到韩国总统李在明,从东南亚制造强国到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特朗普用完全相同的模板发出威胁,这背后藏着更危险的信号:当中国带头反击让美国关税大棒失灵后,特朗普开始通过"捏软柿子"来找补。
据彭博社披露,收到信的14个目标国家此前尚无一家接受美方条件。而巴西总统也在金砖峰会上点名美国,直言“美国无权干涉他国的自主选择,公开威胁是错误且不负责任的”,并表示如果美国加税,其他国家可以对等加税。
可以说,当美国连盟友都勒索时,恰好证明了金砖机制的不可替代。
至于美国的这招威胁有没有用,从被列为头号打击目标的日韩的反应中能看出一丝端倪。
日本首相石破茂至今未公开回应,但内阁官房长官暗示“正在评估反制方案”,也表示"将继续与美国建设性对话";而韩国贸易部则强调"韩美同盟不会因关税动摇"。
显然,日本和韩国虽属发达国家,但在贸易谈判中已被逼到墙角。这种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态度,恰恰印证了特朗普的算计——吃准了盟友不敢撕破脸。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欧盟、印度等贸易巨头却并未收到新一轮的“战书”,这或许也说明,这些国家和美国谈的还不错。
消息称,欧盟正试图用“阶段性协议”锁定10%的关税上限,以汽车和葡萄酒豁免权换取喘息空间。这种“先保面子再争里子”的迂回战术,显然摸准了特朗普“交易艺术”的脉门。
而中国就更为特殊了。一方面,中美24%的关税暂停期同样在8月初到期,没必要催;另一方面,特朗普应该清楚,就这种威胁的举动对于中国来说是完全没用的。
换句话说,即便到了8月初,中美仍谈不拢,特朗普也会自己想办法继续延长谈判期,毕竟,中国这次的反制手段和力度,美国已经见识到了,也确实无可奈何。
与其说美国“不敢妄动”,不如说双方在等待更有利的博弈时机。
整体来看,特朗普的“14国闪电战”可能只是更大风暴的前奏。
随着8月1日新关税生效,日韩等国的妥协空间正被急剧压缩。日本若在零关税问题上松口,将引发国内制造业的连锁反应;韩国则面临“经济安保”与“战略自主”的两难抉择;东盟正在抱团商讨联合反制。
不过,真正的棋眼仍在中美之间——当其他国家选择“以退为进”、准备被迫接受不平等条款时,中国的不动声色反而成了制衡特朗普的最大变量。
在14封信发出去之际,美财长贝森特公开向中国递出橄榄枝,大谈“中美谈判进展顺利”“双方互相尊重”,最后图穷匕见——急着要和中国“未来几周内会面”。
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背后,藏着华盛顿的三重焦虑:
其一,稀土。尽管美国通过日内瓦和伦敦两轮谈判将中国对美关税从145%压到30%,但核心诉求始终未达成:中国始终未恢复对美稀土出口4月前的规模。
贝森特那句“希望扩大到此前水平”的喊话,恰恰暴露了白宫如坐针毡——没有稳定稀土供应,美国军工生产线可能随时卡壳。
其二,美国对盟友的关税威胁根本是纸老虎。特朗普延长关税生效日彻底暴露了外强中干,五角大楼比谁都清楚,失去日韩在西太的军事配合,所谓“印太战略”就是张废纸。这种既想敲竹杠又怕玩脱了的纠结,让关税大棒成了笑话。
其三,经济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萎缩0.5%的阴云未散,第二季度预测更不乐观。华盛顿比任何时候都急需中国这个最大贸易顺差国“拉一把”。贝森特那句“中美可在多领域合作”的潜台词,分明是想用谈判桌换真金白银。
对中国来说,稀土和半导体仍是终极谈判筹码——主动权显然在北京手中。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贸易保护主义没有出路",但显然,有些人非要撞了南墙才肯回头。
当特朗普发现关税大棒砸不动中国,反而让美元霸权裂痕加深时,最着急签城下之盟的,恐怕会是举着“美国优先”旗号的那群人。毕竟历史早已证明,靠恐吓得来的谈判桌,永远摆不出平等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