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担心徐达。虽然他也了解徐达的性格,但他还是担心自己的优越感会导致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受到动摇。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明朝稳定政权后,朱元璋开始考验徐达。
徐达每年春天出征或驻外,冬天被召回京师。有一次,朱元璋趁徐达回京之机,对徐达说:“徐兄立下大功,但一直没有安定的住处,我想赏赐你以前住过的那座老宅子。” 。 你怎么认为?”所谓旧府,是朱元璋还是吴王时的住所,相当于皇帝登基前居住的隐居。这其实和皇宫的地位差不多。
朱元璋明面上说是把旧宅赐给武王作为报酬,暗地里却是说徐达的贡献足以与自己平起平坐。这其实是朱元璋的一箭四鸟之计。首先,如果徐达同意,朱元璋就会认为他内心觊觎皇位,等待他的就是一系列的政治杀招。其次,无论同意与否,朱元璋给予徐达如此重的赏赐,都表达了他对徐达兄弟情谊的重视。第三,这样的奖励是对徐达贡献的肯定。对臣子来说,他已经做出了足够的姿态,表达了他对功臣的充分尊重,是一位真正宽容而睿智的国王。第四,即使徐达不接受,也会有拉拢徐达,让他进一步为自己工作的目的。
朱元璋的算盘打得嘎嘎作响,而徐达也是一个精明的人。当朱元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于是他一再拒绝。朱元璋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
不过,他还是心存疑虑,担心徐达太心机太狡猾,这些话只是掩饰而已。他想徐达是不是只是嘴上说不要,心里却很渴望。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朱元璋想出了一个试探徐达潜意识的策略。
朱元璋对于人的心理的洞察力已经达到了高超的水平。他觉得酒精虽然可以让人说实话,但说谎还是有可能的,只有清醒后的第一反应才能真正表达出潜意识或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一天,朱元璋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邀请徐达来武王故居喝酒,聊聊往事。然后,他想尽办法把徐达灌醉,自己也装醉。当徐达完全昏迷时,朱元璋醒了,让侍卫将徐达抬到府邸的主卧室。然后他派人在屋里屋外严密监视着徐达的一举一动,甚至连他的表情都没有。徐达酒醒后,迷迷糊糊地看了看四周,猛然惊醒,发现自己正在大宅的主卧里休息。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贪婪和兴奋,因为周围没有人。反而是背后大汗淋漓,吓得脸色惨白。于是他赶紧找到朱元璋,跪下承认自己犯了死罪,希望能够原谅他。随后,朱元璋暗中派来的侍卫也汇报了徐达的一举一动。这时候朱元璋才对徐达放心了百分之九十。
随即,朱元璋在武王故居前专门为徐达修建了一座府邸,并将其所在的街道命名为“大公”。
后来胡惟庸当了宰相,善于权势和混乱。他曾经想和徐达交朋友。此时,朱元璋的锦衣卫已经在各个亲戚和官员的家里密布了间谍。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完全暴露在朱元璋的眼里。徐达因身为宰相,无意与胡惟庸交朋友,多次拒绝胡惟庸的来访。后来,胡惟庸想了一个办法,贿赂了徐达家的看门人。让他进去给自己求情,让自己进去。徐达也不同意。不仅如此,他还不时在朱元璋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认为胡惟庸不适合担任宰相一职。这些事情朱元璋都很清楚。从此,他对徐达才真正放心了。
野史曾说,朱元璋赏赐熟鹅,杀了徐达。事实上,当时徐达已经病入膏肓。经过考验徐达之后,朱元璋对他不再有那么多的怀疑,更不用说杀心了。再加上他的条件,朱元璋不可能对一个垂死的大臣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举动。这不仅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还会给他人和后代留下更多借口。清朝官员编纂《明史》时并没有使用这段野史记载。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