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制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贤明的君王和才干卓越的臣子。一个朝代的兴盛与否,往往以“君明臣贤”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虽然封建社会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注定了王朝无法永远昌盛,但有远见卓识的皇帝总能赢得民心。毕竟,一个能够真正关怀百姓的君主,理应获得人民的拥戴和尊敬。
在众多帝王之中,武则天无疑缔造了一个非凡的历史奇迹。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式称帝的女皇,同时对百姓而言,她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明君。众所周知,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两个时期,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而武则天创立的武周王朝,恰好承接了贞观之治的良好传统,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若没有她的存在,唐朝的历史轨迹或许将截然不同,谁也难以预料。
武则天的称帝之路充满荆棘与挑战,这也导致她性格多疑,朝中文武百官中能真正获得她信任的寥寥无几,而狄仁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武则天作为一位极具风采且颇为风流的女皇帝,其一手创办的“控鹤监”闻名遐迩,宫中男宠如同一出绚丽多彩的大戏轮番登场,令人目不暇接。
武则天日常生活中的“浪荡”形象,使得外界对她与狄仁杰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诸多猜测。很多人认为,狄仁杰之所以获得皇帝的宠信,背后必然掺杂着复杂的男女情感纠葛。然而,这其中的真相非当事人难以言明,甚至连狄仁杰的儿子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直到狄仁杰去世后,其子在家中无意间发现了一道奏折,上面武则天的亲笔批注八个字,揭开了两人关系的真实面纱,远非外界所揣测。
狄仁杰出身显赫豪族,其高祖狄湛祖辈曾任北魏略阳公。自幼聪慧过人、好学不倦的他,在家乡以“小神童”闻名遐迩。有一次,狄家一名门人遭人陷害,官吏前来调查,然而年幼的狄仁杰却不为所动,专注于读书,完全无视那些盛气凌人的县官。或许,有时候人们渴望的并非答案,而是一份尊重。面对县官的严厉责问,狄仁杰不屑地抬头答道:“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意为“我正与书中圣贤交流,哪里有闲暇理会你们这些世俗官吏,不如请你们另寻去处。”
成年后的狄仁杰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之路。得益于名将阎立本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面对积压数万宗案件,他重审断案,无一申诉,声名鹊起,被誉为“神探”,其断案才能广为朝野称道。
不仅如此,狄仁杰正直刚毅。唐睿宗李旦执政时,越王李贞举兵反叛,宰相张光辅率军镇压,却放任部下大肆抢掠。对此,狄仁杰严厉斥责张光辅,直言其罪责远超叛军。张光辅愤怒异常,回朝后用尽手段陷害狄仁杰,最终将其贬出京城。
武则天登基称帝是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狄仁杰而言亦是命运的转折。早在武则天执政之前,她已听闻狄仁杰为解决冤案所展现的才干。她认为,能当宰相者必须具备忠诚品质,于是将狄仁杰从地方召回中央,先任地官侍郎兼代理尚书事务,随后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跃成为朝廷宰相,成为武周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然而,狄仁杰的迅速崛起激起了不少妒忌,尤其是酷吏来俊臣,他诬陷狄仁杰谋反。武则天尚未完全信任狄仁杰,便命来俊臣查明真相。来俊臣用刑逼供,未曾料到狄仁杰早有准备,当场认罪。依照律法,一经审问即认罪者可免死刑。狄仁杰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宁愿暂时低头保全性命。
来俊臣取得口供后松懈戒备,狄仁杰秘密给儿子狄光远写信,求其向武则天伸冤。武则天阅信后亲自干预调查,最终免去狄仁杰死罪,仅将其贬谪地方。五年后,狄仁杰复出,再次出任宰相,之后武则天对他再无怀疑,直至其去世。
武则天对狄仁杰敬重有加,日常从不直呼其名,称他为“国老”。狄仁杰年老后多次请辞,武则天坚决不放,甚至免除了他的跪拜礼,并下令非军国大事不得打扰这位忠臣。能够拥有如此境遇的臣子,实属难得。
公元700年,狄仁杰任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朝中文武百官几乎全部随驾,唯有狄仁杰获赐第一所宅邸,恩宠显赫。数月后,狄仁杰病逝,武则天闻讯悲痛万分,宣布罢朝三日,朝堂顿时失去了一位顶梁柱。
狄仁杰去世后,其子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份奏折,上有武则天亲笔批注八字:“朝堂之上,与君推心。”此语道出了两人深厚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更是彼此推心置腹的挚友。正是这份真挚的信任和友谊,使得武周朝能够承接贞观之治的辉煌,延续国家的强盛。
狄仁杰不负重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知音难寻,在武则天心中,他是唯一能够在重大决策中指引正确方向的良师益友。两人携手共济,跨越无数艰难险阻,这段真挚纯粹的友情,始终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