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进入仕途的前几年,很不顺利,工作没多久就跌入人生低谷。正是这次教训,让他牢记终生,因此,在后面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任何大风大浪,总能迅速调整心态,走出阴霾,扭转乾坤。
曾国藩这种自我修复和自我疗伤的方法,有点特别,但效果很佳。
01
曾国藩30岁时,在翰林院实习了两年后,终于盼到了一个从七品的官员,即翰林院检讨。
检讨分为候补和实缺两种。候补检讨虽然也每天上班,但是没有俸禄可拿,而实缺有俸禄。
读了几十年书,花了大量银两,曾国藩十分珍惜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官小了点,但好歹也是一名京官。当时,曾国藩对能留在京城十分兴奋,也很知足。
但是,就在曾国藩憧憬未来的时候,却一下子被现实打回到了人生的起点。由于工作勤奋,也很有学识和能力,但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善与同僚搞好关系,遭到了嫉妒。
尤其是曾国藩当时的一位上司,见其长的实在难看,身上还有皮癣,甚至话都不愿和他说。加上曾国藩无钱贿赂,被上司百般刁难,有时,一份文章甚至要曾国藩抄写上百遍后才认为合格。
有一次,曾国藩手腕疼痛难以握笔,请假时,上司不仅不批假,还狠狠地训了他一顿。翰林院本来是编修国史的地方,不能写字,自然也就不能工作了。上司就以此为借口,说他办事敷衍了事,处事糊里糊涂。于是将他告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对这样一个七品官员,也不是太重视,听到参奏后,当即就革去曾国藩的实缺,成为一名候补检讨。
这对曾国藩的打击太大了,三十多岁了,好不容易当了一个七品芝麻官,没想到,遭到同僚和上司排挤也就算了,连皇上也不圣明,居然不作任何调查,就革了自己的职!
02
被革职后的曾国藩,日子过的更加紧张,本来就缺钱,这下没有了俸禄,更是捉襟见肘。
每天依旧去上班,听到同事和上司阴阳怪调的语气也就罢了,连平日里和曾国藩关系比较好的几个朋友和老乡也对他避而远之。走到什么地方,大伙就像遇到瘟神一样,慌忙逃走。
看到此场景,曾国藩心里十分失落,甚至对生活都失去了信心。
当然,如果曾国藩从此堕落,不思上进,也就不是曾国藩了。他之所以在后来能做出大成绩,就是有超强的忍耐力。在无人理睬的日子里,曾国藩学会了自我疗伤。
一是写日记。无人和自己说话,就干脆自己和自己对话。每天,曾国藩就把所思所想写下,不断总结自己的过错,并在后面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进行修正。
二是想办法扩大人脉资源。在翰林院没有朋友后,曾国藩就将交际圈扩大到其它部门。没有银两,曾国藩就用自己的学识,遇到文人时,只谈文学,遇到字画爱好者时,就谈古玩字画。由于不用刻意去求人,一段时间后,曾国藩发现,自己的人脉资源居然比原来强了很多,比如当时的国学大师、太常寺卿唐鉴等人,就成了曾国藩的好朋友。
三是面对质疑时要更加冷静。曾国藩被革职后,不仅不去争和分辨,还昂然自得。当然,这种看似与世无争的状态,其实是有意为之,或是无奈之举。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和拜访京城名人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才学被公认了出来。
后来,穆彰阿以及唐鉴等大臣在道光皇帝面前力荐曾国藩,认为此人才学出众,可以大用,于是,曾国藩被革职半年后,一下子就升到了翰林院侍讲的位置上,成了一名四品官员。
当然,曾国藩的这个疗伤方法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实用,但真遇到人生瓶颈了,也不妨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