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前后10人前往中国此地担任知县,九人落马,第十任,皇帝:重赏
创始人
2025-06-05 04:38:39
0

康熙初年,已四十出头的任辰旦终于如愿考上了进士。任辰旦觉得自己还不算老,还可以为百姓的福祉贡献一份力量。某天,在家待命的他终于盼来了朝廷公文:前往上海做知县。得知这个消息后,任辰旦还算镇定,可他的家人急了。

原来,上海县是当时的“问题县”,因为江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故而朝廷在此地的赋税偏重,当地官员既要安抚民情,又要完成朝廷的征税任务,所以收税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前面九任县官因此而落马。故而说到去江南做官,尤其是上海县,大家都避而远之。

正在家人乱成一锅粥时,任辰旦已经收拾好了行李。大家难掩沮丧之情,纷纷劝说任辰旦不可出任上海知县,按前九任的下场,轻则下狱,重则掉脑袋,没一个平安回来的。而任辰旦则是对家人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表示心意已决。

来到上海县,任辰旦一改官员“摆架子,说大话”的陋习,对下属和百姓十分客气。很快这位任大人亲民的形象便在上海县传开了,此来任辰旦迅速消除了大家对他的陌生感。

紧接着,他令人将县衙里杂乱的文书资料全做重新整理,连夜将近几年的档案全部阅览,在走访各地农户后发现,当地征税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田亩、人丁、户籍等数据年年都在变化,若遇到旱涝天灾时浮动更大,而前几任县令因为懒政怠慢,非但不愿清查实际情况,而且还以近年最高的统计数据进行征税,百姓超额交纳税赋,自然消极抵抗。

觉察问题后的任辰旦立马组织人手勘测土地、田亩,为保证数据准确,他带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测量。没过多久,上海县一份全新的实际数据出炉,任辰旦将这份全新的数据加以整理,快马加鞭报送朝廷,请求据实征税,随即被中央批准。此后上海县不合理赋税被削减,百姓负担大为减轻,百姓们交税由被动变成主动。民众一时间欢呼雀跃,官民关系极为融洽。

除了解决赋税这一难题,任辰旦还大肆整顿当地官风,要求县衙对民众的诉求必须加以回应,严禁推诿,对于前任知县留下来的悬案予以重新审理和判决。已经四十多岁的任辰旦还亲自带头兴修水利,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远在京城的康熙皇帝听到任辰旦治理上海县的事后,大为感叹,下令重赏。而任辰旦也从上海县令的位置上平安归来。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原创 ...
顾客违反商家规定且不听劝阻,还伸手将工作人员推倒致其手骨折。 如此...
2025-07-12 08:36:59
原创 ...
1949年5月27日,盘踞上海的国民党军队彻底兵败,解放军队伍开进...
2025-07-12 08:33:50
原创 ...
自从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便从此进入屈辱...
2025-07-12 08:33:36
原创 ...
三家分晋是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老东家晋国...
2025-07-12 08:33:35
原创 ...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告...
2025-07-12 08:33:30
原创 ...
重文轻武的宋朝,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不仅要做生意还要晚婚 【引言】...
2025-07-12 08:33:29
原创 ...
如果不是周边都是同行的游人,站在这家店里,还真以为是穿越到千年之前...
2025-07-12 08:33:24
原创 ...
一九五三年,我国和尼泊尔之间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冲突,原因就是珠穆...
2025-07-12 08:32:49
原创 ...
世界十大古墓中,中国占两个,兵马俑和马王堆,和胡夫金字塔并列。但在...
2025-07-12 08:32:37

热门资讯

原创 哥... 在老北京的铜锣湾胡同里,有一位老人,他经常早起出来运动,遇到邻居还会热情的同他们打招呼。这位老人的身...
原创 刘... 关羽的死并非只是一场报仇,更意味着吴蜀之间的恩怨。公元219年,孙权袭击荆州,俘杀了关羽,这让吴蜀两...
原创 如... 分两部分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扶苏上位,胡亥被处死的可能性不大;至于流传万世,则绝无可能! 扶苏上位,...
原创 杨... 不管是官修正史,还是小说演义,有关中华大力士的记载不胜枚举:枪挑铁滑车的抗金将领高宠,倒拔垂杨柳的水...
原创 杨... 大唐王朝,是锦绣华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富丽堂皇的朝代,它可以用尽一切豪华的词汇来形容也不为过。而...
原创 小...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社会,阶级制度极其森严,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皇帝,一言一行中都透漏着威严,因此人们常说...
原创 芬... 芬兰是1809年加入俄罗斯帝国的。 与波兰天生长有反骨不一样,芬兰在沙俄旗下是非常温良的,他们是帝国...
原创 兵... 韩信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很出名的一个人物,只要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肯定都听说过他,也是因为韩信所以才有...
原创 三... 《史记·晋世家》最后有言:“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约不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