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嵇”(jī)这个姓氏,许多朋友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嵇康,他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文化名人中的佼佼者。尽管嵇康名声显赫,但嵇姓本身的人口并不算多,整体规模较小。一般而言,嵇姓主要集中分布在江浙地区,而在北方的分布则相对稀少。
在胶东半岛这片区域,笔者了解到,嵇姓主要聚居于老莱阳县辖区内,也就是现今的莱阳和莱西一带,而在其他县市区则鲜有嵇姓人口形成较大的聚居地。总体来看,莱阳地区是嵇姓在该区域的核心聚集地。
关于莱阳嵇姓的起源和来历,民国时期出版的《莱阳县志》中有记载:“嵇姓,贡士巅之族,籍贤古坊,析一区神山后、六区垛埠、七区寨里等村。”这段文字指出了嵇姓家族的具体聚居村落及其历史渊源。除了文献提及的村落之外,莱阳和莱西地区还有不少村庄也能看到嵇姓的身影。比如,莱阳市柏林庄街道下属的南小平村,就有较多的嵇姓居民世代居住。
那么,嵇姓人是从哪里迁移到莱阳的呢?《莱阳县志》并未作详细记述,但从《莱邑嵇氏宗谱》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宗谱序言中写道:“先世传为江南人氏,於明初迁於莱阳,……盖明时实居邑之北门里,及后城破,各自逃散。”这说明嵇姓祖先原本生活在江南地区,明朝初期迁徙至莱阳,最初定居于县城的北门里。后来由于战乱,城池被攻破,族人便分散迁往乡村各处。
明清两代,莱阳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各个姓氏都涌现了不少官宦人物,嵇姓家族也不例外。除了前文提及的贡士嵇巅(曾任直隶保安州知州,后来升任河间府知府,他的儿子嵇弟及孙子嵇嘉徵均为岁贡生)之外,清朝咸丰年间的武举人嵇连魁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配图均为神山后村周边的自然景象及村落风貌)
根据《莱阳县志》的详细记载,嵇连魁是神山后村的居民,清咸丰五年(乙卯科,公元1855年)考中武举人,之后被提拔为兵部差官。(注:神山后村,即今莱阳市河洛镇的神山后村。根据《莱阳市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清初,因位于神山之后而得名。神山上曾有庙宇,故名“神山”。村内除了嵇姓,还有沙姓等多个其他姓氏居住。)
论功名与官职,嵇连魁的表现虽不算特别突出,但因一段惊心动魄的事迹,他在《莱阳县志》中专门被记载了一段传记。原文记载为:
“嵇连魁,神山后村,(咸丰)辛酉年贼寇入侵乡里,众人多纷纷逃往城中避难,其母却坚决留守村庄。形势危急之时,连魁力挽狂澜,护送母亲登上高山。途中遭遇强敌搏斗,右臂中枪,鲜血浸湿衣衫,但他奋力抗争,最终护全其母。”
简言之,嵇连魁最为人称道的事迹是“拼死护母”。当时,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辛酉),捻军攻入胶东地区,莱阳遭受波及,乡民大多进城避难,但嵇连魁的母亲坚持留守村中。儿子担忧母亲安危,陪伴左右。面对来犯的捻军,嵇连魁凭借武举人身手与贼寇激烈搏斗,右臂负伤流血,但依然坚持护送母亲安全撤离。
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孝道精神,嵇连魁的英勇行为被视为孝行的典范。《莱阳县志》特意记载他的故事,以示褒扬和传颂。嵇连魁生活的年代距今并不遥远,至今神山后村的许多老人依然口口相传他的壮举。据说他生前的老宅以及去世后的墓碑保存完好。笔者曾短暂访问过神山后村,但因时间仓促未能深入细致探访。未来若有机会,定会再次前往,仔细考察和记录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