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千古文章谁称雄,贾谊论秦无余篇!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原本是一篇论秦过失的政论之文,却因为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贾谊论秦之过,却写尽了五千年王朝的兴衰更替……
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堪称雄才大略、千古一帝,强秦以宾服四海的气势和冠绝天下的军力,短短数年内灭掉六国,建立了不世的功业!永载史册!
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仅传二世十五年,便轰然崩塌,在此起彼伏的起义,在阿房宫数日不熄的大火中,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贾谊的《过秦论》,鞭辟入里,将强秦何以失天下的原因写得一清二楚。而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北筑长城,远击匈奴,焚书坑儒、强化武力,只为大秦基业万世相传。而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便是收缴和销毁民间的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秦始皇的这一举措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现实考量呢?
一、大销锋镝,致天下无兵可用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考虑的便是如何维护统治的稳定性,能够将大秦基业永远传承下去,而消灭民间的抵抗力量是必行之事。
所谓民间力量,实质上就是六国的残余势力。作为国家政权的角度来讲,六国已经成为历史,在秦军的兵锋之下荡然无存!但是六国之民、六国的贵族、世家,是不可能被完全消灭的,它们或隐姓埋名、或藏于市井、或隐藏锋芒,等待着东山再起的一天。例如张子房,不就在暗中筹划着着一个惊天计划吗?
在封建王朝时代,人们对于家国的“执念”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慕容复是武林中的一流高手,家世良好,又有姿容绝世爱他甚深的表妹王语嫣,可他偏偏不愿意过平安幸福的生活,将“毕生的精力”用在了光复大燕上,最终“走火入魔”。
秦始皇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秦失天下,起兵造反的各大势力和主要集团,哪一个不是六国之后?而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秦朝虽然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封建王朝,却没有完成“消化吸收”的过程,没有实现民心一统和家国一体的价值观的转化。
秦末各郡风起云涌的起义,并不完全是因为秦的暴政,六国被灭日短,思谋复国者可不胜数。
历史上的每一个封建王朝,除了明朝是驱逐异、恢复汉家衣冠,天下归心!不存在这种情况之外,在立国之初,都要面对旧势力的反弹、祸乱,历经百余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消弥。
所以,秦始皇的作法是有其现实考虑的,并且在收缴销毁天下之兵的时候,他还出台了一个配套措施:杀豪杰!
什么是豪杰?
豪杰分两种,一种是具有极强的威望和组织能力,他们或是有极强的领导才能、或是有深入世间人心的地位、思虑周密的谋划能力、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恐怖的行动能力。
这种人,或许战斗力是渣渣,但只要有了合适的时机,会对秦王朝的统治形成极大的威胁,例如刘邦、张良!
还有一种就是武力超人、战斗极强、胆量过人的猛士,他们固然没有运筹帷幄、胜券在握的谋划能力,也没有神鬼莫测、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才华,但他们却有血溅五步的决心、拼死一搏的杀心。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拼杀数百年,终于成就霸业的大秦,见过多少死士、刺客的勇烈,专诸刺吴、要离刺庆忌、聂政刺侠累、豫让三刺赵简,这些刺客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而荆柯刺秦更是让羸政心惊胆寒!如果不是运气好,千古一帝的名号只怕就落不在他身上了!
所以,销锋镝,让士无器可用,造反的也无法组织起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是秦始皇最现实的考量。事实上,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由于秦始皇对武器的严格管控,导致他们只能“斩木为兵”,在与秦军对阵的时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回望大秦由弱到强、一统天下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秦国之所以有一支战无不胜的盖世强军,除了训练有素,名将辈出外,还因为秦军有着天下无双的兵器。在临潼兵马俑发掘过程中,累计出土了随葬的青铜兵器4万余件,工艺精湛、种类齐全!由此可以推测秦军装备之精良!
那么,秦始皇“销锋镝”这一政策有没有漏洞呢?这就要从中国的冶炼历史来论述了!
二、冶炼:王朝争霸的底气所在
战国后期,华夏进入了诸强争霸的局面,历经数百年的征伐兼并,能够留在这个舞台上的国家已经不多了,除了几个打酱油的之外,从整体上来看,不外乎战国七雄!
此七国能够在百强争列中最终存活下来,各有各的倚仗之处,但是所有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相对独立的冶炼、铸造体系,能够独立制造武器。
在以冷兵器为主角的古代战场上,兵器的精良程度、产出规模、标准体系,是决定战争胜负、国家实力的决定因素。
例如七国中的韩国,在许多人眼里有点“够不上台面”,但韩国却在楚、魏、赵等“超级大国”的夹缝里,土地资源有限、兵员不足、强国环伺,却能够悍然挺立,其主要原因就是韩国拥有宜阳铁山和精湛的冶炼工艺。
苏秦在合纵抗秦时说:天下强弓、劲弩、利剑皆出于韩!一语中的!
韩国的弩射程达到800米,“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国的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国正是凭借着超出其余六国的冶炼科技水平,在七国中独占一席!
故,以军武立国的秦始皇,比任何人都清楚“藏锋镝于民”的危害性,所以做出了“收天下之兵”的决定。这个决定如果从现实来考虑,会面临着两个问题:
其一,秦国再收缴,日常做饭的刀铲、耕作用的农具,总不能全部收缴吧?老百姓无法生活、种地,国家无粮可收,军队无粮可养!国本既失,天下何存?
其二,如果有人私自开矿、冶炼、铸兵,不是同样会造成兵器泛滥吗?
事实上,如果了解华夏冶炼业的发展脉络和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公元前4000年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同时出现了青铜文明,青铜是人类第一次规模化的工业探索,相较于石器文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掌握了青铜合金的制造技术,人类第一次推开了利用金属的大门。
在华夏的历史上,青铜文明大致跨越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是承接石器时代、开启铁器时代的重要文明链条。青铜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华夏文明进程。尤其是在军事应用上。
与石制武器相比,青铜合金在硬度、成本上并没有优势,但是它的延展性和韧性、锋利程度、重复利用率、标准化却是石制武器所不可比拟的!青铜武器一出现,就极快地淘汰了石制武器。
以青铜制作的刀剑等武器,在战场上有着强大攻击力,青铜武器的应用程度,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1974年骊山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剑、戟、矛、箭镞等兵器,基本上代表了青铜合金兵器的巅峰。
秦始皇正是凭借着这些强兵利剑,创造了青铜文明的最后辉煌。其后,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另外一个时代拉开了帷幕!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华夏青铜文明的发源地,以及后世采矿、冶炼的分布图,就会发现秦始皇“销兵镝”的逻辑所在。冶炼铸造业能够发展,必须有几个必须条件:
首先,冶炼手工业,是独立于农业、高于农业的独立体系,工匠专门从事手工业,必须由农业来供养,凡工匠的吃穿之用,皆源于农耕,必须有发达的农业来支撑。例如商朝的都城殷,周边就是物产丰富的广大平原,是黄河流域最大产粮区。
其次,冶炼至少需要矿产资源、燃料、场地、木材、运输以及大量的水资源,由于古代运输能力的限制,这些资源必须要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出现。事秦始皇只要控制了矿山,就基本上断绝了民间铸造兵器的可能性。
再者,冶炼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河南安阳殷墟的铸铜作坊遗址的面积,至少在1万平方米以上,而洛阳西周早期铸铜作坊遗址的面积,则达到了10万平方米以上,所用工匠总共过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制造,在秦政权的控制下,几乎是不可能悄然进行的。
并且,冶炼采矿业是个多工种协作的产业,必须保证在每个环节上都有足够熟练的工匠,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完成。这也是手工业和现代化工业的基本特征,轰轰烈烈、动静极大的开矿、采煤、筑炉、铸造、锻打,怎么可能瞒过政权的监视呢?
最后,冶炼铸造在当时的手工业条件下,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熟练的矿工、工匠,团结协作才有可能完成,培养一个合格的工匠至少需要数年之久。而这些工匠在秦一统天下之后是被严格控制的。
不仅仅是秦朝,在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中,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基本上是被朝廷所垄断的,在明朝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出现了世代传承的匠户。
所以,当大量的兵器被销毁之后,既缺乏制造兵器的资源条件,也缺乏大量熟练的、能够协作的、有组织的工匠,从根本上杜绝了民间成批制造兵器的可能性。而民间所遗存的兵器,不足以对秦的统治造成重大威胁!
博浪沙一椎击秦,只是个小小的浪花和意外而已。个人的武力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微不足道。
经历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秦政的高压,秦朝民间所遗留的兵器已经近乎于无,而兵甲强盛的秦军则执戈待旦,忠心耿耿的守卫着这个新兴的大王朝!
秦之强盛,冠于一时!
三、长城传警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攻守之势
正因为冶炼铸造业的重要地位,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它看成强国之基,将这一行业紧紧地控制在朝廷的控制之下,绝不允许失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谁能够发展出规模化的采矿、冶炼和铸造工业,谁就能够称霸华夏。这一点,在千年以来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战争中,体现得特别充分。
自秦一统以来,长城外的游牧民族,始终威胁着中原政权,秦筑长城、汉北击匈奴、宋元百年之战、明与北元之战,无数汉家儿郎长眠疆场,在成就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背后,农耕文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投入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论及同等部队规模的战斗力,自幼骑射、机动力强的游牧民族,要远远强于农耕文明。但是从千年的尺度来看,游牧民族虽然给中原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但是绝大多数时间,游牧民族是居于劣势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器装备的落后。
首先,草原上缺乏形成冶炼工业的资源条件,矿产、煤、大量的水,没有这三样东西,绝无可能发展出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的手工业。北魏之所以强大,拥有相州这个传统冶金基地是重要原因之一,名传天下锋利无匹的相州军刀就是北魏军工的精华。
再者,游牧民族缺乏熟练的技术工匠和冶炼技术。工匠需要数代的积累,秦国在战国后期的优势,就是因为吸引和培养了大量工匠。并且工匠的种类要形成门类齐全的体系。而中原王朝,对于匠人的控制极为严格,有些工坊和军工要地,都是戒备森严之地,匠人极难外流。
最后,是中原政权的封锁与保密。从经济上来讲,中原政权用丝绸、盐、铁、陶瓷等特色产品从草原上换取了大量的牲畜、毛皮,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从军事上,农耕文明精良的武器、盔甲,始终保持着远超游牧文明的杀伤效果。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中原王朝都要保持着对游牧文明的人才、技术和资源封锁。以致于历史上甚至出现了游牧民族抢夺铁锅的事件。
在这方面,宋元的战争完全体现了金属的冶炼和加工对战争胜败的决定性作用。
在历史上,宋朝虽富庶,却是个积弱的朝代,但是宋朝却能够在游牧民族的强大攻势和军事压力之下,始终维持着相对稳固的统治,这得益于宋朝对武器装备的高度重视。
宋代的弓弩之利,为封建王朝之冠 ,神臂弓“三百步外贯铁甲”“床子弩“一发可中数十人!精锐部队装备的“步人甲”是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强的铠甲。
而宋朝的火器更是独步天下,南宋的每个军事重镇都有制造的工坊,铁火炮、火箭、襄阳炮等,在宋元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宋代研发出的突火枪,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状发射火器。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讲述热兵器工艺的《武经总要》也出于宋代。
所以,宋朝的军事实力,近半是依靠精良的武器装备。而游牧民族受限于此,始终处于相对劣势。这一情况到了宋朝后期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蒙元采取联宋灭金之后,“意外”地获取了大量的熟练工匠和当时最先进的炼铁技术,同时又吸收了西亚的冶炼技术,蒙元军队的实力终于产生了质的提升!当元朝将火炮技术应用于战争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终于露出了獠牙!
蒙元灭宋、扬威亚欧,火炮在战争的中的应用是一个关键原因。很显然,金属冶炼技术是制造火炮的基础工业。
历史上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明与后金之战的“宁远大捷”。
《明熹宗实录》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攻具焚弃,丧失殆尽。”《石匮书后集》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宁远之战的胜利,明军火炮立下了大功。而当后金掌握了大炮的制造方法之后,明军便再无可恃,终至灭国。
一部中国冶炼史,贯穿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史和争霸史!谁能掌握了金属工业,谁就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可惜,秦始皇读懂了秦朝,却没有读懂天下人心!
结语:坑灰未冷山东乱,皇图霸业终成空!秦始皇销兵坑儒,却始终没有摆脱命运之手!而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成的金人,却不知被遗忘在哪个角落里,寂寞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