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翻阅历史,只为呈现不一样的故事。各位朋友晚上好!之前,子渊曾向大家讲述过左宗棠带领湘军保卫新疆的传奇,激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其实,近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始终控制新疆,除了左宗棠之外,还有一位人物同样功不可没,他就是民国军阀杨增新。
杨增新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生于云南蒙自,自幼聪明好学。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他在乡试中考取举人,次年又成功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杨增新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出京赴甘肃担任中卫知县。在此期间,他因处理当地回汉问题的出色表现,迅速升任甘肃武备学堂总办。在甘肃,杨增新不仅创办了武备、陆军、师范、巡警、工业等多个学堂,还亲自编写章程、规定课程,推动了甘陇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由于清朝内外交困,沙俄早已图谋分裂新疆和科布多地区,清政府为了保卫新疆的完整,决定派遣有洋务经验的杨增新前往新疆进行防卫。进入新疆后,杨增新面对严峻的局势,决定从外部威胁着手解决问题。他首先出兵支援与科布多相邻的阿勒泰地区。沙俄得知清军入疆后,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派遣使者威胁杨增新,表示如果清军继续驻扎,沙俄将派兵干涉。面对威胁,杨增新毫不退缩,依旧派兵驻守托察汗通古。沙俄的威胁无效后,又试图通过派兵进驻伊犁来迫使杨增新撤军,然而杨增新仍然坚定不移。 沙俄发现单凭武力无法制止杨增新,便转而向北京方面施压。面对沙俄的重压,当时正在密谋称帝的袁世凯不得不作出妥协,并与沙俄驻华使馆签订了《中俄声明文件》和《中俄声明另件》,要求杨增新撤回驻守的科布多地区,因为那时外蒙古名义上还是清朝的领土。杨增新无奈之下,将科布多的驻军撤出。然而,袁世凯并不满足,又要求杨增新将驻军从察汗通古撤回元湖地区。杨增新拒绝了袁世凯的命令,不仅没有撤军,反而加强了阿勒泰的防守,坚决捍卫这一战略要地。沙俄见杨增新如此坚定,只能选择撤军,最终杨增新成功保住了阿勒泰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外部威胁解决后,杨增新开始清剿境内的革命党人和农民起义,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他成功巩固了自己在新疆的统治。随着蒋中正领导的北伐成功,杨增新获得了继续统治新疆的承诺,并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地位。不过,尽管杨增新凭借铁腕手段成功守住新疆,他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势力,这为他的死亡埋下了隐患。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7日,迪化(今乌鲁木齐)省立俄文政法专门学校举行第一届毕业生典礼,校园内一片欢庆。新疆省政府的高层军政官员和特邀嘉宾纷纷前来祝贺,作为省政府主席的杨增新自然也在其中。然而,正当气氛热烈时,军务厅厅长樊耀南突然开枪,杨增新当场身亡,结束了他长达17年的新疆统治生涯。 杨增新的遗体被送往北京安葬,墓地位于南沙河畔。墓碑用汉白玉雕成,上面刻有二千五百多字,详细记载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京张高速公路的修建,杨增新的墓地被拆除,现如今只剩下一块墓碑被移至路东,令人不禁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