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物,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唐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成为天朝上国,吸引了万邦来朝。有些人会想起他与杨贵妃之间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感叹他们的天长地久。而更多的人则记得开元盛世后的安史之乱,这场灾难让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无疑是唐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他既有令人称赞的成就,也犯过致命的错误。但如果抛开历史的成败得失,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已经占领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却没有继续追杀唐玄宗,反而让他得以东山再起?
众所周知,伟大的开国领袖曾写过一句名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话意思是,当你决定做某事时,就要彻底做完,要么不做,要么斩草除根。历史上有许多因为没有彻底摧毁敌人而导致自己覆灭的例子。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几乎灭掉了越国,但他放过了越王勾践一条生路,结果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复仇,而吴王夫差则惨死。而在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的部将已经在潼关之战中击败了哥舒翰带领的几十万唐军主力,唐玄宗父子也仓皇逃命。唐玄宗逃往了巴蜀,而太子李亨则前往四川。 安禄山的燕军最终成功占领了关中地区,横扫了八百里秦川。留守长安的京兆尹崔光看到大势已去,无法守城,只得投降。安禄山随即派人进驻长安,另外也派了部将崔乾佑攻占了河东。不久,河东各地也纷纷沦陷。这时,唐朝的国都长安已经被安禄山拿下,整个帝国已经濒临崩溃。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安禄山并没有继续追杀唐玄宗,而是停止了进攻。为什么安禄山放弃了彻底消灭唐玄宗的机会,让他得以喘息呢? 首先,安禄山的身体状况极差。作为一个身患重病的胖子,他在起兵之初就已经身患多种疾病。在大燕军一路向西进军时,安禄山并未亲自上阵,而是留在后方指挥。随着战争的推进,安禄山的病情恶化,失明和全身毒疮使他痛苦不堪。现代医学认为,安禄山可能患有糖尿病晚期。而当他的部队成功占领长安后,安禄山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亲自视察,只能派人去了解情况。与此同时,安禄山的儿子和部将们最关心的,不是如何彻底摧毁唐朝,而是如何在安禄山死后分配燕国的权力。 其次,唐玄宗的逃亡给安禄山留下了一个陷阱。唐玄宗在出逃时,因仓促而没有带走许多珍贵的物品和皇宫里的财富。安禄山的燕军进入长安后,看到满城的金银财宝,顿时失去了理智,部队成员纷纷争夺这些财富。大多数士兵并没有什么远大抱负,他们只是为了眼前的物质享受。经过一番争抢之后,他们心满意足,沉溺于享乐之中。这种奢华和享乐,也使得燕军的斗志大大削弱。第三,安禄山的燕国在攻占长安之后,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公元757年,安禄山刚过完春节,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燕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打折扣。同时,安禄山的头号将领史思明在山西被唐朝大将李光弼击败。随后,唐朝的名将郭子仪在内应的帮助下,成功收复了河东失地,并在反攻中重创了燕军。崔乾佑也只能单骑脱险,投奔洛阳的安庆绪。如果安禄山在占领长安后继续追击唐玄宗,燕军显然已经没有能力再发动攻势。长时间的战争使得燕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大下降。 综上所述,安禄山在攻占长安后,已经是强弩之末。加之内部权力斗争的严重,他的叛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下降,因此没有能力再继续追击唐玄宗。更重要的是,安禄山未能有效地控制占领的地方,未能扩大自己的地盘,这也导致了他胜得快,败得也快。最终,安禄山错失了彻底摧毁唐朝的机会,而这也为唐玄宗的东山再起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