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3日至6日,在蒋中正亲自主持下,南京当局召开了军事检讨会议。这次会议充满了争论和推卸责任,但最终,会议决定出台了三项重要的军事应变措施。这三条措施分别是:第一,恢复番号以提振士气;第二,组建大型机动兵团,以便与解放军争夺战场的主动权;第三条措施对战局的影响极为重大,也引起了我们方面的高度关注。
关于第一条措施的细节,历史爱好者通常都比较了解。具体来说,就是将所有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整编旅则恢复为师级番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让高级军官的职务显得更有权威,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原本混乱的编制结构,统一了整编师(旅)和军(师)的编制,以便于作战指挥和管理。事实上,这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原因:整编旅下辖两个步兵团的编制在战场上的使用上非常不便,因此规定整编师恢复为军级单位后,每个单位定编35000人;整编旅恢复为师后,各作战单位按三三制重新编组,恢复了抗战后期的三角师状态。 第二条措施无需过多解释,即开始组建大规模的机动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到四个军。至于第三条措施,其主要内容是迅速组建一批编练司令部,并在第一期扩建150万人的二线兵团,以缓解各战场兵力不足的困境。直到蒋中正逃往台湾之前,已经成立了14个类似的编练司令部。 这些编练司令部大多集中在浙江、江西、湖南、广东以及西南地区,直接隶属于陆军总司令部。具体操作方式是,从后方调集一些残缺不全的野战部队,作为基础进行编练,同时通过大量招募和强征新兵,并加紧训练。这不仅要填补各部队的人员空缺,还要重新编组出新的军和师级部队。为了保证这些二线兵团的建设,蒋中正还专门任命了许多黄埔一期的老将担任各编练司令部的司令官,比如胡宗南、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黄杰、陈铁、何绍周和张雪中等人。这些举措显示出蒋中正对二线兵团建设及新兵训练的高度重视,也是他希望扭转战局的最后一搏。 大家必须了解的是,在三大战役开始之前,敌我双方的五大主战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原,这些战场的重心大都集中在长江以北。至于长江以南的广阔区域,仍然是敌人的大后方,尤其是江浙沪地区的财力,以及两湖两广地区的人力物力,是南京政府维持战争的主要支柱。 在大决战之前,解放军的总兵力已达280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49万人;而敌方的总兵力仍保持在365万左右,其中正规军约有198万人。尽管我军的整体兵力略占优势,但考虑到士气和战斗力的差距,战局仍然处于拉锯状态。此时,豫东战役刚刚结束,形势非常紧张。 显然,敌人已经意识到危机,开始实施总体战,即最大限度地从江南地区搜刮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江北战场,以期扭转局势。如果再不抓住时机进行战略决战,一旦敌人150万甚至更多的二线兵团形成战斗力,全国解放的进程可能会被严重拖延。 以东北战场为例,卫立煌指挥的50多万兵力,几乎已无力支撑,三大城市面临被围歼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蒋中正和美国军事顾问团显然已经看到了困境,但如果从东北撤兵,华北将无力保卫,华东和华中的局势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因此,蒋中正决定采取拖延战术,用卫立煌集团的50多万兵力拖住已经壮大的东北解放军,防止其快速入关参战,从而维持华北和华东的局势。待二线兵团逐渐具备战斗力时,再增兵东北,企图收复失地。 然而,解放区,尤其是华东、中原和西北的物资支援,已经进入极度紧张的状态。刘邓大军为什么要紧急跃进大别山?为何军委命令粟裕带领三个纵队提前过江?就是为了把战场拖入国统区,争取更有利的局面。换句话说,如果在1948年秋季,解放军再不采取军事总摊牌,不迅速吃掉东北、华东和中原战场的敌人主力,解放区的战争支援能力几乎会达到极限,敌人会利用完全控制的广袤江南区域,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战争潜力,那时局势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 毛主席在解放战争初期曾预计,打败敌人大概需要五年的时间,每年消灭敌人100个旅(或师),最终在五年内消灭500个敌军旅(或师),从而实现全国胜利。随着敌人一次次的失败和解放军逐渐壮大,毛主席将这个目标缩短至三年左右,这意味着战斗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然而,解放区的经济困境和蒋中正企图发动总体战的阴谋,迫使解放军必须提前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如果再不及时采取行动,局势可能会更加复杂。 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书中,叶帅分析了当时全国战场的形势,尽管各战场的形势都有利于解放军,但敌人仍试图通过拖延战术,牵制东北的解放军,让其无法及时入关作战。因此,东北战场成为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也在发生变化。1948年恰逢美国的大选年,民主党总统杜鲁门正面临共和党代表杜威的挑战,民调普遍看好杜威。《芝加哥论坛报》甚至在选票计票之前,就发布了杜威胜利的消息。出乎意料的是,杜鲁门成功连任,结果南京当局对美国的依赖开始出现问题。由于蒋中正对杜鲁门支持的不满,加上误信了身边人的建议,他甚至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杜威竞选,但杜鲁门连任后,南京政府得到的美援武器变得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在军事上的屡次失败,以及政治上的暴力和经济上的掠夺,导致国统区内部的反对情绪愈加高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甚至在报告中表示:局势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即便美国没有完全放弃对南京政权的支持,但其态度已发生转变,显然不再愿意深度介入。 综合这些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都迫使解放军提前打破僵局,从战略反攻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尽管总兵力仍然略逊一筹,比如淮海战役被形容为一锅夹生饭,但时不我待,绝不能再拖下去,也不能让蒋中正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毛主席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抗日战争要慢,解放战争要快。抗日战争讲究持久战,是为了积蓄力量、消耗敌人;而解放战争必须要快,一场接一场,连续不断的战役不留敌人喘息之机。这种战略思路在1948年9月12日得到了贯彻,东北野战军70多万精锐部队南下北宁铁路线,兵出辽西,包围锦州,正式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紧锣密鼓地打响。 辽沈战役结束后的1948年11月14日,新华社发表了毛主席亲自执笔的评论《中国革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其中指出:现在看来,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反动政府。 事实上,在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中正依然试图通过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