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话题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印度竟然六次向联合国申请将象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结果次次被驳回!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联合国方面的回应直击要害,"你们认识汉字吗? "这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博弈?
曾以"打假斗士"闻名的方舟子也抛出惊人观点,声称象棋不是中国发明,理由竟是"中国古代没有大象"。 这番言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调侃:"难道曹冲称的是恐龙? "这场关于象棋起源的争论,不仅涉及历史真相,牵动着国民的文化认同感。
印度方面之所以坚持不懈地申遗,是基于他们提出的两大观点。 其一,印度古代有一种名为"恰图兰卡"的棋类游戏,被认为是国际象棋的祖先。
印度学者认为,这种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进而演变成中国象棋。 其二,他们强调中国本土没有大象,因此象棋不可能源自中国。
为了证明这一点,印度甚至多次向联合国提交申请,试图将象棋认定为印度文化遗产。 然而,这六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联合国相关机构每次都以强硬态度回绝了他们的请求。
方舟子的言论更是给这场争论添了一把火。 作为生物化学博士和知名专栏作家,他声称象棋起源于印度,并列出三大理由:中国唐代以前没有真正的象棋记载;象棋的发展轨迹与中印交流史吻合;以及最关键的一点,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没有大象。
他还特别强调,如果象棋真是中国发明,为什么棋子中会有"象"这个字? 他认为这是中国人为了掩盖外来事实而进行的修改。
然而,历史学者们对象棋的中国起源提出了有力证据。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象棋的雏形。 《楚辞·招魂》中明确记载:"菎蔽象棊,有六簙些",这是最早关于象棋的文字记录。
从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到汉代的塞戏,再到唐代的象戏,中国象棋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都证明了中国古代早已有类似的棋类游戏。
针对"中国无象"的说法,历史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反驳。《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说明商代中国人就已经驯服大象用于战争。 《左传》中也有"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的记载,讲述楚军用火象突击吴军的故事。
家喻户晓的"曹冲称象"故事和"盲人摸象"的成语,更是中国古代有大象的直接证据。 河南的简称"豫"字,本身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象形字,这难道不是最有力的证明吗?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论述,为这场争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指出:"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这一观点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李约瑟那个著名的反问"你认识汉字吗? ",直接点明了问题的核心,象棋中蕴含的汉字文化内涵,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复制的。
中国象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源自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将帅士象"的棋子设置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而"炮"这一棋子的加入,更是宋代火器发明的直接反映。
这些元素都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能是外来文化的简单移植。 从南北朝庾信的《象棋经赋》到唐代的《玄怪录》,从北宋晁补之的《广象戏格》到明清的棋谱,中国象棋有着完整而连续的文献记载。
国际象棋的演变历程也支持中国起源说。 史料显示,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和唐代"宝应象棋"的棋盘都是8×8格,与现代国际象棋完全一致。
河南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棋子中,"士"的图案为身穿戎装的女子,这与国际象棋中的"后"性别相同。 这些考古发现都表明,中国象棋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面对这些确凿的证据,印度申遗的理由显得苍白无力。 联合国相关机构在驳回印度申请时指出,象棋棋盘上的汉字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复制的。
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王斌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的行为可能是一种文化炒作策略,他们明知不可能成功,却想通过反复申遗来制造"象棋印度起源论"的舆论氛围。
这场持续多年的象棋起源之争,不仅是一场学术辩论,更是一场文化认同的较量。 从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到宋代的定型,中国象棋的发展历程有着清晰的考古和文献证据。
象棋中的每一个棋子、每一道规则,都深深烙着中华文明的印记。 方舟子的"无象论"和印度的申遗企图,在厚重的历史事实面前都不攻自破。
象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娱乐性,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 每一个棋盘上的棋子,都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故事;每一次楚河汉界的对弈,都在延续着古人的智慧结晶。 这场起源于争论,最终以文化的真实脉络给出了答案。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