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44字 | 阅读需5分钟
波罗的海三国,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位于苏联西北角上,地处波罗的海东岸。
爱沙尼亚东与俄罗斯接壤,若非大片水域存在,这个国家或许早就不存在了。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濒芬兰湾,与瑞典、芬兰隔海相望,面积约4.53万平方千米,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靠北的。
爱沙尼亚人口约137万(2024年),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少的,地小人更稀。爱沙尼亚主要民族有爱沙尼亚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英语、俄语亦广泛使用。爱沙尼亚族信基督教路德宗,俄罗斯族信东正教,还有少量人口信天主教。
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共享里加湾,爱沙尼亚占据里加湾出口萨雷马岛、希乌马岛这两个最大的岛屿,战略位置比较好。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濒临波罗的海,人口46万(2024年),市中心纬度是北纬59°26′14″。
塔林属湿润大陆性气候,日均气温6.4℃,最低气温−32.2℃,年均降雨量700毫米,年均降雪日87天,年日照数1,922.7小时。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隔着一个芬兰湾,距离不到80千米。历史上爱沙尼亚受瑞典影响也比较大,塔林到斯德哥尔摩的直线距离也不过约370千米。如果在塔林与赫尔辛基之间画一条直线,就能将芬兰湾拦腰隔断,对俄罗斯圣彼得堡出海航线形成致命影响。
【楚德湖】
爱沙尼亚陆上邻国只有东侧的俄罗斯与南侧拉脱维亚两个,爱沙尼亚与俄罗斯之间,是以湖泊为界的,北部为楚德湖(佩普西湖),南部为普斯科夫湖。两个湖是相通的,只因两湖相交处狭窄,所以分别命名。纳尔瓦河流出楚德湖,向北汇入芬兰湾。
楚德湖面积2611平方千米,与兴凯湖形似,而且都是界湖。楚德湖与普斯科夫湖面积相加超过3555平方千米,是欧洲第五大湖,比我国的鄱阳湖要大,对爱沙尼亚这种小国来说可谓浩瀚大海。
【冰湖战役】
1242年春天,诺夫哥罗德与条顿骑士团在楚德湖的冰面上决战,史称冰湖战役。
诺夫哥罗德是基辅罗斯的附庸国,与基辅、莫斯科同源,他们有1.7万军队,其中包括3千重骑兵、4千名轻骑兵和1万名各类步兵。另一方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宝剑骑士团、丹麦骑士、多尔帕特民兵,总计有1.2万军队,其中包括4千骑兵和8千名步兵。
诺夫哥罗德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大致是今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占据东欧平原,信东正教。骑士团势力范围主要在波罗的海沿岸,以德意志人为主,信天主教。
楚德湖战役,是一场冰上决战,有些冰面不堪重负突然破裂,许多重骑兵连人带马落入水中,冻死和溺死者难以计数。战争以诺夫哥罗德的胜利告终,但也无力越过楚德湖再战。
这场战争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基本确立东正教与天主教以楚德湖-普斯科夫湖为界,今天的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信天主教,俄罗斯人信东正教。二是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儿子达尼埃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建立莫斯科大公国,后来的沙俄、苏联、俄罗斯都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专门奖励战斗英雄。
爱沙尼亚从苏联独立时,在楚德湖和普斯科夫湖都与俄罗斯有领土纠纷,后来爱沙尼亚放弃了争议领土。总的来说,与并入苏联之前比,爱沙尼亚北部失去一块土地,南部则失去整个普斯科夫湖及相关陆地。
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联手加入欧盟和北约,成为西方围堵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但波罗的海三国面积总共17.52平方千米,人口不足600万,他们围堵俄罗斯必然是很辛苦的,不像美国英国这些域外国家,进可攻退可跑。
图-爱沙尼亚人1
【俄罗斯人在爱沙尼亚】
1934年,爱沙尼亚人口约112.64万,其中爱沙尼亚族99.25万,占比88.1%,俄罗斯族9.27万,占比8.2%。
图-爱沙尼亚人2
1989年,爱沙尼亚人口约156.56万,其中爱沙尼亚族96.323万,占比61.5%,俄罗斯族47.48万,占比30.3%。
图-爱沙尼亚人3
2024年,爱沙尼亚人口137.00万,其中爱沙尼亚族93.47万,占比68.23%,俄罗斯族28.58万,占比20.8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