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太阳历规定1年为365天,这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即回归年)相比,只有1/4天的差距。当时,这样的计算已经相当精准。然而,1/4天的差距虽然在一年内不明显,但每经过四年就会累计一天的误差。经过730年,历法时间将比实际时间多出半年,这样冬天和夏天就会完全颠倒过来。再过730年,才会恢复到最初的状态。为了修正这个问题,公元前46年,罗马的统帅儒略·恺撒(也叫朱利乌斯·恺撒)决定以埃及的太阳历为基础,重新设计历法。他所制定的历法,后来被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对埃及太阳历每年约1/4天的误差进行了调整,采用了平年和闰年的方式。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四年安排一个闰年。每个月的天数安排为:单月31天,偶数月的2月在平年有29天,在闰年则有30天,其它偶数月则为30天。 恺撒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出生在8月,于是他决定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入到8月,使得8月成为31天的大月。为了保持其他月份的天数平衡,他相应地把9月和11月定为小月,10月和12月则为大月。这些修改使得每个月的天数和今天的公历基本一致。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会议上宣布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官方历法,但他并未规定历法的起始年份。到了公元6世纪,基督教徒根据耶稣的诞生将其视为历史的起点,认定耶稣出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公元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主的生年,并用拉丁文的缩写A.D.表示。公元前的年份则表示为基督之前,英文为B.C.。儒略历在推算时虽然比埃及的太阳历更精确,但仍存在约11分14秒的误差,积累到128年就会差一天。 儒略历在欧洲沿用了超过1600年,直到16世纪末,历法日期已经比实际的回归年迟了10天。例如,1583年的春分应在3月21日,但实际日期却是3月11日。教会规定耶稣复活节应在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庆祝,但由于春分与实际日期相差了10天,复活节的日期也变得不准确了。因此,儒略历亟需进一步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