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的一个下午,陈赓从毛主席那里出来后,匆匆赶往周总理的办公室。此时,他的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显然此次任务的成果不小。进入办公室后,陈赓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要求工作人员先给他倒一杯水,显然是想稍微休息一下,缓解旅途的疲劳。然而,周总理并没有客套,直接开门见山地问:拿到了没有?快说吧,别绕弯子。陈赓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带着笑容点点头:拿到了。周总理听后,眉头放松,露出了松了一口气的表情,随即表示:这几天召开个会议,把事情推进一下。
那么,周总理和陈赓究竟在讨论什么呢?他们到底在向毛主席请示什么事情呢?这背后的故事要从头说起。 那时,陈赓刚刚从朝鲜前线被召回,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他被安排负责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然而,筹建哈军工的过程并不顺利,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困难。从选址、征地到招生,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和地方政府协调,而这些都增加了工作的难度。虽然陈赓是毛主席亲自派来的指挥官,但在实际操作中,他遇到了许多阻碍,很多事情都进展得十分缓慢。特别是在哈军工的选址问题上,尽管协调函已经送到东北局,但相关的答复却迟迟未到。更有一些问题在传到东北局后被卡住了,导致整个进度严重拖延,陈赓的焦虑情绪也越来越重。 最终,陈赓决定去找东北局的一位主管领导。这位领导直言不讳地说,问题并不出在他这里,而是高岗书记那边还没有解决一些问题。毕竟,东北局的事务繁杂,许多事情需要综合考虑,高岗书记肯定有自己的思量和优先事项。陈赓听后立刻明白了问题的根源。然而,那个时候高岗的权力正如日中天,他忙于抗美援朝的保障工作,非常繁忙。陈赓意识到即便去找高岗,也未必能快速解决问题。而且,哈军工虽然设在东北,但未来与东北局的关系密切,若与高岗发生冲突,势必对哈军工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陈赓决定求助于周总理。尽管周总理的事务繁重,单单为了一个军校的建设,可能难以抽出精力专注,但他还是给了陈赓一个宝贵的建议:去见毛主席吧,把情况汇报给他,最好能得到毛主席的批示,这样事情会好办得多。陈赓照办,前往毛主席所在的地方。 那天,陈赓按约定到达了菊香书屋,他并没有提前通知毛主席,因此当工作人员报告时,毛主席显得有些意外。毛主席见到陈赓后,立刻让他坐下,并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突然来了?陈赓毫不犹豫地开门见山:没有特别的事,不登三宝殿,我是来求援的。毛主席猜到陈赓是来反映哈军工筹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便笑着说道:大胆说,无妨。陈赓也因此放松了紧张的情绪,接着向毛主席讲述了哈军工选址的问题:目前哈军工的选址一直没有敲定,高岗那边一直拖延,导致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毛主席听后,眉头紧锁,显得有些不满:看来这地方的大员真是很有影响力啊。陈赓不禁直言道:现在就像是大象的屁股根本推不动。毛主席听后轻笑了一声,随即安慰道:也不能全怪高岗,东北局的任务实在是太重,可能他顾及不到这些事情。但随后,毛主席神情变得严肃:无论如何,我一定会帮你推一推这个大象的屁股,看看能不能动起来。首先把军校的选址问题定下来,其他的事情再说。毛主席又转头问陈赓:你有什么办法?能做些什么?陈赓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需要一份尚方宝剑,一份毛主席关于加快哈军工建设的指示或批示,这样一来,所有的工作就能顺利进行。 毛主席点头同意,立即做出决定:好,快去起草文件,我来签字。陈赓立即着手起草文件,不久后将文件送到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亲自签字,文件很快就完成了。拿到毛主席亲自签字的文件后,陈赓赶紧回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周总理得知此事后,立刻召开了专门的协调会,召集各方进行协调,并当场宣读了毛主席的批示,要求大家全力支持哈军工的建设。这个举措无疑为哈军工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高岗也得知毛主席的批示后,开始更加重视此事,并向陈赓发了电报,表示会尽全力推动哈军工的建设工作。随着毛主席批示的发布,哈军工的筹建速度明显加快,许多工作得到了顺利推进。 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毛主席的远见和果断决策,也展现了陈赓在面对困难时的果断和坚持。最终,哈军工顺利建立,并成为中国军事建设的一个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