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命运相似、寿命都非常短暂的王朝:秦朝和隋朝。它们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大一统帝国,而且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灭亡,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嫁衣。秦朝首先提出了统一的思想,为后来的帝王设立了一个崇高的政治目标——一统天下。隋朝则开创了科举制度,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相对于秦朝因官员腐败导致农民起义而灭亡,隋朝的迅速灭亡,直接原因则是隋炀帝好大喜功。隋炀帝有着雄心和能力,希望打造成一个盛世帝国,但却因过于急功近利,导致老百姓民不聊生。他多次征伐高句丽,更是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从长远战略来看,隋炀帝决定征伐高句丽并非错误。其实,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等人也曾多次派兵进攻高句丽,最终的目的都是消灭它。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一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它占据着东北及朝鲜半岛的中北部地区,向西延伸至辽阔的内蒙古高原。高句丽资源丰富,矿产众多,还能从草原获取战马,军事潜力巨大。到了隋唐时期,高句丽的兵力已经发展到数十万,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权,这是任何中原王朝都必须警惕的力量。 高句丽最初是东汉时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但随着中国的动乱,它迅速崛起,成为隋唐两朝都感到忌惮的军事大国。这一切得益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乱。即便是在动荡不安的汉末三国时期,高句丽依然在地方军阀的压力下猥亵发展。当时辽东地区的割据势力是公孙家族,公孙家族从公孙度到公孙康、公孙恭再到公孙渊,一直在压制周围的游牧民族。鲜卑、乌桓、高句丽等民族都长期受到公孙家族的武力威慑。但对中国王朝中的内乱军阀来说,公孙家族位处边疆,影响力相对有限。 为了与中原的军阀维持良好关系,公孙家族长期对北方政权表示臣服,特别是对曹魏政权保持名义上的归顺。从曹魏到后来的西晋,他们都接受了曹魏的册封。然而到了公孙家族的第四代领袖公孙渊,他自称燕王并开国建元,试图与曹魏争夺平等的政治地位。显然,这一举动必定引起曹魏的反感,最终,曹魏在238年派司马懿率军征讨辽东,迅速消灭了公孙渊。这场战役解决了多年来的辽东问题,司马懿功不可没。 然而,司马懿攻占辽东后,下令屠杀了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丁,数量超过7000人,同时还命令建造京观。此外,公孙渊所任命的2000多名官员也全部被斩首,剩余的4万多百姓被迁往内地。虽然这种大规模的屠杀确实从短期内消除了辽东的割据势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做法却为高句丽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公孙家族多次打破的高句丽,正是借助这一环境,趁着中原王朝长时间战乱,逐渐壮大。 隋炀帝决定出兵高句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问题在于他调动的军队规模过大。根据后来的学者统计,隋炀帝第一次出征高句丽时,调动的军队人数超过了113万,而为这些军队提供后勤支持的民夫人数是作战部队的两倍,总参战人数超过500万。在一个人口约5000万的帝国中,征调十之一二的人口用于战争,在古代史上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史诗级军事行动,要么成功消灭高句丽,要么因过度消耗国力,导致老百姓忍无可忍,爆发起义。历史的选择是后者。在隋炀帝耗尽国力的战争后,隋朝在短暂的开皇之治之后迅速走向了灭亡。如果当年司马懿在平定辽东后没有大开杀戒,保留了当地的汉人百姓,高句丽是否能像历史上那样逐步壮大呢?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原本希望成为千古一帝,开创盛世的隋炀帝,最终成了暴君和昏君。他留给后代的,不仅是失败的教训,还有那条静静流淌的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