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清末北京街景老照片,照片是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和他的儿子1909年所拍,记录了当时北京的社会风貌、建筑遗迹及日常生活场景,包括天文台、鼓楼、故宫、天坛等历史建筑,以及街头市井百态。
婚礼的队伍
人群熙攘的大街。
小脚的官家或富家女子。
通往煤山的路,土路,而且坑洼不平。清末北京以土路为主,主要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技术限制及皇权优先等多重因素影响。北方干旱少雨,缺乏石材等铺路材料,且春秋季风沙严重,导致土路易扬尘。雨季则泥泞难行,形成“晴天三尺土,雨天一街泥”的局面。乾隆年间虽有专款修路,但晚清国库空虚,无力持续维护。皇家道路(如正阳门、西直门至圆明园)因需维持体面仍保留石板路,其他区域则退化为土路。
一支送葬的队伍,前方的人们正在向空中撒,后面有人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撒纸钱是老北京葬礼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向空中抛洒纸钱打发路途中的野鬼,确保逝者顺利通过黄泉路。纸钱在空中盘旋后落地,象征亡者已收到“买路钱”或“通行费”。撒纸钱需耗费大量纸钱(旧时至少几百斤),撒纸者通常要求丧家支付费用。部分撒纸者会组织穷孩子捡拾散落的纸钱,转卖给丧家以牟利。
北京街头的垃圾桶。上面写着“东安门第三”的字样。清末北京街道普遍脏乱,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等习俗仅服务于皇家出行,普通百姓生活区域卫生状况恶劣。5 直到1904年东华门大街修筑碎石马路,市政建设才略有改善。垃圾桶可能是清末新政或西方影响下的初步尝试。
一位满族女子。
大脚的女人应该是满族女人。满族 妇女保持天足,不裹脚,以适应其先世渔猎生活及尚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