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拥有王权富贵的家庭养着一群死士,这些死士在危难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奇怪的是,这些死士明明知道前方可能是生死关头,却依然甘愿效忠,哪怕最终不得不为此付出生命,丝毫不表示后悔。有些死士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那他们为什么愿意为雇主献出生命呢?他们到底图的是什么?他们会不会考虑到自己家人的未来呢?深入分析这些死士的背景和动机,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挑选、训练以及运用死士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逻辑。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培养这些死士的呢?
死士,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雇主赴汤蹈火、勇敢牺牲的人。为了帮助燕太子丹解决心腹之患,荆轲最终选择了走上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道路,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在《雪中悍刀行》中,主角徐凤年在遇到危难时,也得到了他身边死士的及时援助,帮他化解了困境。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本能,即使是死士,他们也是人,也会有情感和情绪,不可能完全不顾生死。所以,愿意为某个主子赴死的人,必定有某种比死亡更强烈的动机。而这种动机,通常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好了。 死士的挑选非常讲究,一般会从四类人中筛选出最合适的候选者。第一类是将士的遗孤,第二类是身体强健的佃户,第三类是逃犯与死囚,第四类是孤儿或弃婴。 选择这四类人的原因并不复杂。古代能够培养死士的往往是那些王侯将相,因此将士的遗孤会成为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些遗孤会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了报恩或者完成父辈未完成的使命,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效忠。因此,第一类通常出现在较高社会地位的家庭中。 第二类人,佃户,通常来源较为广泛。地主或者豪门望族往往雇佣这些身体强壮、能干的佃户,如果支付足够的报酬,他们也会甘心为雇主效死。 第三类人是逃犯与死囚,这些人通常已经没有退路,身负沉重罪责,如果雇主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愿意冒死效忠。 第四类人是孤儿或弃婴,这类人没有家庭,往往没有依靠,而雇主给了他们栖身之所和安全感,因此他们会在心理上产生深厚的忠诚,愿意为雇主赴汤蹈火。 死士的培养非常有讲究,因为即便这些死士从一开始就被挑选出来,依然是人,依然有思想和情感。单纯的筛选并不足以确保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尤其是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他们的心理变化可能会成为无法预测的因素。王公贵族在训练死士时,往往不仅仅是让他们进行简单的身体训练,还会注重心理上的调整。这样,即便死士在任务失败时,也能够做出最好的应对措施,避免影响到雇主。例如,死士往往会被训练在舌头下藏毒,在任务失败时,他们能迅速自尽,不留任何后患。死士的培养过程非常隐秘,这不仅仅是出于保密的需要,更因为死士的任务通常关系重大。如果培养规模较小,王公贵族可能将死士养在家中,甚至伪装成普通家仆,以免引起外界的怀疑。但如果死士数量庞大,数十甚至上百人,那么就需要将他们安置在秘密的地方,进行严密的保护和管理。即便外界有所知晓,也会通过家族内部的掩护来遮掩他们的存在。 如果死士数量更为庞大,完全无法隐瞒,就需要与地方官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通过权力更大的支持,将死士安排在更加隐秘的地方,确保死士的行动能够不受外界干扰。 在死士的心理训练方面,雇主通常会根据死士的背景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孤儿和遗孤,他们通常会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感情塑造,使其形成对雇主的深厚依赖和忠诚。而对于那些逃犯和死囚,虽然他们往往能力突出,但控制起来也更为困难。因为这些人可能缺乏道德底线,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下,他们可能会反叛。因此,需要通过心理战术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他们不会对雇主产生反噬。 对于依赖金钱的佃户,雇主通常会采取广撒网的策略,通过足够的财富诱惑,让他们甘心为自己效死。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王公贵族确保死士能够完成各种任务,不论是防守还是主动出击。 死士的培养,核心还是真心换真心。如同荆轲为燕太子丹赴死,因为燕太子丹的真诚让他不顾一切,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死路。死士的忠诚源于雇主的真诚与信任。如今,虽然社会已经太平,但死士的故事依然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