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三国名将,大伙脑子里先冒出来的准是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再不就是五虎上将。可你知道吗?曹魏快亡国那几年,有三位大将守着东南西北的大门,人称“三征”,没有他们,司马家能不能顺利篡魏都两说。
先说说征南大将军王昶,这老爷子是个狠角色。孙权死后东吴内乱,他瞅准机会要伐吴,跟另外两位“征”字辈的商量对策,仨人吵得面红耳赤。朝廷问傅嘏的意见,傅嘏直接泼了冷水,说时机不对。结果呢?还真让傅嘏说中了,一仗打下来损兵折将。说实话,换别人早被罢官了,可王昶不一样,他认栽但不躺平,转头就练新兵、整军纪,后来硬是把东吴的朱然打得闭门不出。
我记得查资料时看到个有意思的事,王昶不光会打仗,还特别讲究家风。他给儿子们起名字都用“玄”“默”这类字,就是想让他们沉住气。这种稳劲用到战场上太管用了,东吴人后来一听王昶的名字,水军都不敢随便出长江。
再聊聊征西将军王基,这人最出名的就是铁笼山救司马昭。那地方我前年去礼县出差时路过,山形跟个铁笼子似的,西汉水绕着山转,站在山顶往下看腿都软。姜维把司马昭堵在上面,断了水源,按理说司马昭早该完蛋了。可王基带着援军从石营道急行军,沿途还得修栈道,愣是在姜维的包围圈上撕了个口子。
你别说,王基这脾气也挺倔。司马昭想速战速决,他偏要稳扎稳打,说“兵法讲究见机行事,不是喊口号”。后来果然如他所料,姜维的粮草先断了,只能撤兵。有意思的是,当地老百姓至今还说,山脚下那股泉水是司马昭拜出来的,其实哪是拜出来的,是王基的援军逼得姜维没心思守水源了。
最后这位更传奇,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他是诸葛亮的族弟,却在曹魏混得风生水起。可这人命运太拧巴,前期跟着司马师平叛立了大功,后来又怕被司马昭清算,干脆在寿春举兵造反,还送儿子去东吴当人质求援军。
司马昭也是下了血本,调集二十六万大军把寿春围得水泄不通。诸葛诞守了大半年,城里粮吃完了就杀战马,战马没了就吃草根。有部下劝他投降,他拔出剑就砍,说“我受魏恩,不能负主”。结果城破时他单骑冲阵,被胡烈的部下砍杀,死得那叫一个壮烈。
其实吧,诸葛诞的悲剧早就注定了。他跟夏侯玄关系铁,而夏侯玄是司马师的大舅哥,后来被司马师杀了。王凌、毌丘俭这些忠于曹魏的人接连被杀,他能不慌吗?起兵造反看似冲动,其实是走投无路。
这三位“征”字辈的大将,性格一个比一个鲜明。王昶稳如泰山,王基锐不可当,诸葛诞忠烈又执拗。他们撑起曹魏江山的同时,又成了司马氏篡权的工具。王昶帮司马家稳住南线,王基救了司马昭的命,诸葛诞的叛乱被平定后,曹魏的忠于者彻底没了底气。
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要是生在曹操时代,肯定也是张辽那样的名将,被写进正史列传。可偏偏生在曹魏末年,成了政权交替的垫脚石。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忘了这三位在背后流血流汗。
对了,诸葛诞叛乱时,东吴派来的援军里有个叫于诠的将领,最后也战死了。他死前说“大丈夫受国恩,不能苟活”,跟诸葛诞倒是挺像。这些人不管是忠于曹魏还是东吴,那份血性都挺让人佩服的。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被历史忽略的英雄人物?或者你觉得诸葛诞的做法值不值?评论区跟我唠唠,别让这些老故事就这么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