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后是秦昭襄王嬴稷的生母,而赵姬则是秦始皇嬴政的母亲。两人同为秦国的太后,身份地位相似,也都经历了许多类似的命运。然而,她们在行为和处理国家事务的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宣太后作为寡居的太后,曾与义渠王发生过一段关系,并为其生下了两个儿子。关于这两个儿子的命运,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他们可能遭遇了杀害,尤其是考虑到义渠王最后被处决,而宣太后似乎并未积极干预这两个儿子的命运。宣太后还有一位名叫魏丑夫的情人,甚至在她临终时,曾有意让魏丑夫陪葬。但在他人的劝说下,宣太后最终放弃了这一决定,直到去世时仍留在秦国的宫廷中。 赵姬同样是一位寡居太后,她不仅与权臣吕不韦有过私情,还与嫪毐发生了关系,并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最终被秦始皇处决,嫪毐也因叛国罪被处以极刑。赵姬自己也曾一度被软禁在萯阳宫,尽管如此,秦始皇的愤怒并没有因此平息。为赵姬求情的官员多达27人,他们最终被处死。直到有一位名叫茅焦的大臣成功劝说秦始皇,赵姬才被允许回到甘泉宫安度晚年。 从母子关系来看,秦昭襄王对母亲宣太后的私人行为并没有进行过多责难。尽管宣太后与义渠王的关系涉及到私人情感问题,但秦昭襄王从大局出发,并未因此对她产生负面看法。相反,秦始皇则无法容忍母亲赵姬的行为,这不仅导致嫪毐被处决,还一度将母亲囚禁,限制了她的自由,并且对为赵姬辩护的官员毫不手软。那么,为什么同为母亲,秦昭襄王会如此宽容宣太后的行为,而秦始皇则表现得如此愤怒呢? 这并非是秦始皇心胸狭隘,而是因为宣太后与赵姬在根本上存在着非常不同的行事方式。宣太后具有广阔的大局观和国家意识,明白如何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并且始终能够做出符合国家大义的选择。而赵姬则不同,她更多关注的是个人享乐,忽视了秦国的整体利益,甚至参与了一些政治上的错乱和动荡。 从道德和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作为太后,赵姬与其他人私通是被绝对禁止的。然而,那个时代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民风较为宽松。虽然一些寡妇的行为没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只要没有超出常理,并不会受到强烈指责,太后也不例外。 宣太后与义渠王生儿子的行为,显然是出于深思熟虑的政治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欲望。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宣太后与义渠王生下的两个儿子,其实是为了秦国的战略需求。根据《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宣太后与义渠王的关系并非出于个人情感,而是为了有效解决西部义渠对秦国的威胁。义渠王的死标志着秦国成功控制了西部的威胁,宣太后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名誉。这种大义精神,展现了她为秦国利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赵姬的行为则完全不同,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欲望,而非国家大义。赵姬与吕不韦的私情,以及后来的与嫪毐的关系,虽然一开始看似是个人私事,但随着嫪毐逐渐掌握权力,甚至梦想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王位,这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复杂且危险。赵姬对嫪毐的宠爱无疑助长了嫪毐的野心,也使得秦国陷入了政治纷争。她的无知与对权力的忽视,不仅导致了秦始皇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还给秦国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嫪毐的叛乱差点颠覆秦国的政权,对于秦始皇而言,这是一次直接的政治危机。赵姬的行为显然对秦国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如果她能够像宣太后那样为国家大局着想,也许秦始皇就不会对她采取如此极端的措施。毕竟,囚禁母亲的君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这不仅违背了传统伦理,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总的来说,宣太后和赵姬在处理个人欲望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时存在根本的差异。宣太后能够将个人牺牲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而赵姬则沉溺于享乐与权力斗争中,失去了对国家大局的掌握。这两者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