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了几句话,大意是如果刘禅无法胜任当皇帝的责任,就让诸葛亮接替他。刘备这样说,可能有两种考虑。第一种可能性是,刘备是真心实意地认为,如果刘禅不行,应该由诸葛亮接替,这样蜀国才能继续强大;第二种可能性则是,刘备想要试探一下诸葛亮,看看他是否有取代刘禅的心思。刘备心里其实清楚,刘禅是无法驾驭诸葛亮的,因此他故意说出这番话,以考察诸葛亮到底会怎么回应。
当时,诸葛亮听后跪地发誓,要辅佐刘禅,恢复汉室。可他发誓时满头大汗,为什么那么紧张呢?或许他猜到了刘备的第二种心思。刘备可能在试探他,想看他是否有图谋蜀国皇位的想法。如果诸葛亮真的接受了这个提议,刘备或许会趁机杀掉他,防止他争权。 然而,刘备去世后,蜀国的政权还是交给了诸葛亮,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尽管如此,刘禅继位后的表现也透露了一些端倪。他并不关心朝政,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似乎对治理国家毫无兴趣。但事实上,刘禅这样的行为,可能是装出来的。他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自己又无法对抗他。尽管刘禅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怀疑,但他的行动却不免让人产生疑虑。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刘禅竟然下了一道急令,要求诸葛亮回到蜀国,说自己非常想念他。 当诸葛亮匆忙回到蜀国时,才得知刘禅是被身边的人挑唆,认为诸葛亮有谋反之心,想要拥兵自重。由此可见,刘禅心中早已对诸葛亮产生了怀疑。这时,诸葛亮虽然愤怒,但却没有选择直接杀了刘禅,而是选择了杀掉挑唆刘禅的人。虽然刘禅曾试图保住那个挑唆者,但最终依然没有阻止诸葛亮的决定。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禅心里一直怀疑诸葛亮的忠诚,他不敢轻易信任这个实际掌权的人。而诸葛亮,虽然十分生气,但依旧选择保持对刘禅的忠诚。这段时间里,诸葛亮的内心十分复杂,一方面他要继续辅佐刘禅,一方面却要提防刘禅的猜忌和潜在的威胁。 尽管诸葛亮没有放弃自己的承诺,刘禅的态度却越来越让他感到无奈。刘禅并不傻,他也深知自己无法与诸葛亮相比,但为了保命,他只能装作愚笨,做出一副昏庸无能的样子,以此来减少诸葛亮的警觉。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自己不会成为诸葛亮的威胁,暂时保持自己的安全。 然而,刘禅的这种心态实际上暴露了他对诸葛亮的不信任。他内心深处怀疑诸葛亮的忠诚,甚至有了杀掉他的念头。诸葛亮早已看透了刘禅的心思,但他依旧信守诺言,决心辅佐刘禅,帮助他恢复汉室。然而,诸葛亮知道自己一旦将权力交还给刘禅,蜀国恐怕就会走向灭亡,因为刘禅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 为了确保自己不被刘禅威胁,诸葛亮采取了极端措施,在上朝时带着一百名甲士随行。这一做法实际上是为了防备刘禅可能的异动,确保自己在必要时可以自保。诸葛亮也明白,刘禅眼光短浅,总是认为自己在威胁他,实际上诸葛亮从未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诺言,辅佐刘禅完成刘备的遗愿。 最后,蜀国的命运还是由刘禅来决定了。他根本不适合治理国家,最终导致蜀国的衰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刘禅居然在粮草充足、守城有力的情况下选择投降魏军,这让人对刘禅的无能感到极大的失望。如果他当时采取主动出击,或至少坚守城池等待援军,他也许还能保住蜀国的一线生机。然而,刘禅的软弱和无能,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可以说,诸葛亮之所以死得那么早,和他长期承受的心理压力密切相关。面对刘禅的猜疑与误解,他不得不保持警惕,继续肩负北伐的重任,一心想要统一三国,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赢得了后人的推崇,但他的辛劳与付出,最终并未能改变蜀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