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秋天,关羽率领军队向北攻打樊城,展开了著名的襄樊之战。 在战役的初期,关羽的进攻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樊城的守将曹仁完全无法应对,急忙向曹操求援。曹操看到局势危急,立即决定派遣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带领三万多名士兵前来支援。 于禁当时被誉为五子良将中的领头人物,是曹操阵营中非常重要的外姓武将。他担任左将军,并持有假节钺,这个符号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着可以先斩后奏,处理一切军务事务。
然而,命运对于禁并不友好。当他带领三万多名士兵赶到襄樊前线时,突如其来的一场秋雨让整个局势急转直下。这场大雨持续不断,汉水暴涨,水位迅速上涨,几乎淹没了大片土地,七军的士兵们无处可退,无法继续战斗。 关羽早早做好了准备,他指挥水军展开进攻,成功地抓住了于禁的弱点,几乎没有任何阻力,直接击溃了七军。于禁的整个部队被彻底击败,他本人也被生擒。与此同时,曹操的另一员大将庞德在被捕后拒绝投降,最终被关羽斩杀。关羽的水淹七军,使得整个华夏为之一震,连曹操都考虑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道: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讨论过是否要将许都迁移,以避开关羽的威势。这一战,关羽的威名达到了巅峰,他的名字成为了历史上最响亮的之一。 然而,曹操的困境并没有持续太久。蒋济和司马懿提出了一个计策,建议曹操联合孙权,从背后偷袭关羽。孙权同意了这一提议,虽然这意味着背离了与刘备的联盟,然而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决定袭取荆州。 在关羽与徐晃的援军正面交战时,孙权派遣吕蒙趁机从背后进攻,切断了关羽的退路。关羽突然遭遇夹击,不仅前方有敌军,背后还有东吴的突然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失去了支援,糜芳和士仁等人投降东吴,刘封和孟达也未能及时援助他。最终,关羽在孤军奋战后兵败,被迫撤退。正当他逃往西川的途中,吕蒙派遣潘璋成功抓获了关羽。关羽和他的儿子最终遇害。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孙权杀死关羽后,十分高兴,既剿灭了一个威胁,又获得了荆州,决定举行庆功宴并重赏吕蒙。 然而,就在庆功宴的过程中,吕蒙突然病倒,甚至还没来得及领取赏赐,就在年仅42岁时去世。《三国志·吕蒙传》记载道:封爵未下,会蒙疾发。吕蒙的死,时间非常迅速,几乎是与关羽的死亡同时发生。他死前,甚至连孙权的赏赐都没能领取,这种巧合令人感到神秘。 有一种说法认为,吕蒙之死是因为他害怕关羽复仇,甚至有传闻称孙权出于恐惧,暗中毒死了吕蒙。然而,不管具体原因如何,吕蒙的死确实非常迅速,他在杀害关羽之后不久就丧命,几乎可以说是报应。 更为神奇的是,曹操也在关羽死后迅速去世。那时,孙权担心刘备会因关羽之死而报仇,因此决定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试图将责任嫁祸于他。曹操接过关羽的首级后,对关羽的死表示哀悼,并以王侯之礼为关羽安葬。然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曹操也去世了。《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有一种说法认为,曹操因为惧怕关羽而被吓死,但这一说法并无历史依据,更多的是一种戏说。 无论如何,关羽的死给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死亡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刘备为了为关羽复仇,发动了夷陵之战,可惜最终被东吴的陆逊击败,刘备的数万大军全军覆没,刘备也病死在白帝城。这场战斗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力量,尽管诸葛亮通过精心治理力图恢复蜀汉的元气,但最终北伐依然失败,蜀汉的命运也因此走向了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