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其儿子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称号,并迅速施加压力,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经过一番强硬手段,曹丕终于成功登基称帝,从而终结了汉朝的帝位继承。至于汉献帝,他被封为山阳公,迁往山阳国,开始了远离政争、安享晚年的生活,终于摆脱了多年来作为傀儡皇帝的痛苦。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刘备自诩忠于汉室,为何已经被废的献帝没有选择投靠自立为王的刘备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汉献帝和刘备各自的角度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从汉献帝的角度来看。汉献帝的五十多年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被迫充当傀儡皇帝,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与折磨。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任何掌握兵权的枭雄都充满了戒心和恐惧。即便对方是和他有血缘关系的汉室宗亲,汉献帝也不可能对其抱有任何期待,更何况是与自己远没有亲戚关系的刘备。在那个群雄割据、兵权纷争的时代,哪个枭雄不觊觎皇位?又有谁会真心听命于一个失去实权的前皇帝?汉献帝多次经历了被背叛和被利用,他已经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眼见自己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脱离了傀儡的命运,他怎么可能轻易去冒险投靠一个前途不明、需要为此赌命的枭雄? 另外,尽管汉朝的皇权已经旁落,汉室的宗亲依然庞大。汉献帝身边亲人众多,要想偷偷投奔刘备,简直是难上加难。再者,刘备的主要势力当时在远隔千里的四川,献帝如果选择逃亡,途中所面临的风险极大。如果失败,不仅自己会死,连家族的性命也可能受到威胁,根本没有全身而退的机会。相比之下,这个选择的潜在回报微乎其微,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选择走这条道路。 从刘备的立场来看,情况也并非那么简单。刘备的一生颠沛流离,从织席贩履起步,经过长期的奋斗和经营,终于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作为汉室的宗亲,他到哪里都备受尊重,地位十分显赫。当时,刘备已经官至汉中王,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此时,如果汉献帝忽然投奔他,并要求他做父亲,这显然不是刘备愿意接受的事情。 刘备经过多年的拼搏才拥有了如今的地位,如果汉献帝来投靠,他的地位无疑会受到威胁。刘备作为大哥,怎么可能轻易地退居第二,屈居人下?这样的打击对他的自尊心和权力而言,几乎是无法接受的。而且,如果汉献帝真投奔刘备,刘备不仅可能铲除他以消除隐患,还可以借此名义对曹魏发起攻击,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借机整合一批忠诚于汉室的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和政治基础。这无疑是一个一举三得的策略,谁又能拒绝呢?从这些角度看,汉献帝如果贸然投奔刘备,几乎等于自寻死路。曹丕可能通过政治宣传,将刘备打造成叛汉的形象,制造舆论压力,并借此找到军事行动的借口。而实际上,刘备比曹丕更希望汉献帝尽早死去,这样他可以彻底消除这一政治障碍。 历史上,刘备在公元221年为已经退位的汉献帝追谥孝愍皇帝,随后自己称帝。凭借自己广泛的情报网,刘备显然知道汉献帝是否还活着,但他故意装作不知情,借此指责曹丕弑先帝,为自己登基提供了正当理由。然而,刘备并未立刻对魏国发起讨伐,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对付孙权,表面上是为关羽复仇,实际上是在借机吞并东吴。所谓的匡扶汉室和忠义无双,不过是刘备为了掩盖自己野心的面具。真正的枭雄怎么可能仅仅凭忠义之名去行事? 因此,汉献帝既不愿意,也不敢投奔刘备,这反而是他聪明且审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