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的徐州,骄阳似火。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人头攒动,这里正在举办战役胜利30周年纪念活动。
本来应该来的是粟裕大将,可他身体不好,就委托了老战友谭震林代替自己参加。谭震林当年是华东野战军的副政委,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五个成员之一。
老爷子进了纪念馆,开始还挺高兴的。看着那些老照片,摸着当年用过的武器,眼睛都湿润了。毕竟30年过去了,多少战友都没能看到今天。
可是越往后看,老爷子的脸色越难看。等走到介绍战役总体情况的展板前,谭震林突然停住了脚步。
展板上写得清清楚楚: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华东野战军只是配合作战的"偏师"。
谭震林当场就炸了。76岁的老头子,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一字一句地吼出八个字:"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讲解员不知道咋办了,参观的人也都傻眼了。这位老将军到底怎么了?
历史见证者的愤慨:华东野战军副政委的正名之声
谭震林这脾气,在军队里人人都知道。大家都叫他"谭大炮",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
这次发火可不是没理由的。谭震林在淮海战役里是华东野战军的"三号人物",整个战役他都参与指挥。说白了,他比谁都清楚这仗是怎么打的。
华东野战军有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只有7个纵队。光从人数上看,华东野战军就是主力,中原野战军是配合,这还用争论吗?
更关键的是,淮海战役本来就是粟裕提出来的。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还没完全结束,粟裕就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打淮海战役。
谭震林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另一个就是粟裕。他觉得总的战略指挥是毛主席负责,具体的战术安排就是粟裕在搞。现在纪念馆里居然说华东野战军是"偏师",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就连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刘伯承都说过:"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粟裕派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也打不下来。"
谭震林这一发火,后来还真起了作用。纪念馆重新调整了展示内容,2003年还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历史的真相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淮海战役的真实脉络: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与贡献
淮海战役打了66天,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包围歼灭黄百韬兵团。这个黄百韬可不是软柿子,他手下有10万精兵,装备也不错。华东野战军用了半个月时间,把他们全部消灭,连黄百韬本人都被击毙。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两个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原来是我们的地下党员。战役一开始,他们就率领2万多人起义,把黄百韬兵团的退路给断了。
第二阶段,轮到中原野战军唱主角,目标是黄维兵团。但华东野战军可没闲着,派了6个纵队南下配合,连最精锐的特种兵纵队的炮兵都给了中原野战军。
这种无私支援,在战争史上都少见。华东野战军不仅出人出枪,连重武器都给了兄弟部队。最后黄维兵团12万人全部被歼,黄维本人也当了俘虏。
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对付杜聿明集团。这帮人从徐州跑到永城,以为能逃脱,结果被华东野战军团团围住。1949年1月6日开始总攻,4天时间就全部解决,杜聿明被活捉,邱清泉被击毙。
整个战役下来,华东野战军歼敌数量占了大头。说华东野战军是"偏师",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543万民工铸就的历史丰碑
淮海战役能胜利,光靠60万解放军是不够的,关键是有543万老百姓在后面撑腰。
陈毅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夸张。
543万支前民工,88万多辆大小车辆,20万多副担架。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个解放军战士身后有9个老百姓在保障。
纪念馆里有根竹竿,是山东农民唐和恩留下的。这根竹竿上刻满了地名,记录了他5个月的支前路程,走了2500多公里,跨越三个省。
这些支前民工吃的是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美其名曰"三红"。好的粮食都留给前线战士,自己啃窝窝头都觉得香。
为啥老百姓这么拼命?因为解放区搞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地,知道共产党是真心为他们好。国民党军队到哪里都是抢粮抓丁,解放军到哪里都帮着老百姓干活。
光是运粮食,就运了9.6亿斤。在那个年代,全靠人背肩挑车推,这得花多大力气?
还有转送伤员,整个战役伤了将近10万人,全靠老百姓用担架抬下火线。22万多副担架,来回奔波,不知道救了多少解放军战士的命。
最感人的是,很多支前民工都是自愿的。他们喊着"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倾家荡产也要支援淮海战役"的口号,推着独轮车就上路了。
这种精神,国民党军队想都别想。蒋介石有钱有枪,但没有人心。毛主席说得好:"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