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八岁的孤儿,最终成为了明朝唯一世袭三百年的异姓王。 1382年,元朝的残余势力依旧盘踞在云南,麓川土司的势力不断升温,缅甸也对明朝边境虎视眈眈。这个地方,究竟能由谁来守护呢? 从孤儿到的逆袭 沐英年仅八岁时,父母双亡,处在乱世中的孤儿能活下来已是一个奇迹。然而,朱元璋看中了这个孩子,决定收养他,不仅改姓朱,还将他视作亲生子一般。看似一切完美,直到朱标的出生。 问题随之而来,朱元璋面临着两位长子:一个是亲生的朱标,另一个是养子沐英。面对这两难的局面,朱元璋陷入了困境:是否要杀掉沐英?可又舍不得;不管他,也许将来会带来麻烦。于是,1370年,朱元璋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给沐英恢复了沐姓,解释道:沐者,日新也。但实际上,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政治妥协,既保留了朱元璋和沐英之间的特殊关系,又避免了继承问题的冲突。沐英从此有了独特的身份:既非皇族,又胜过皇族,既不是外人,却又是亲人。 1381年,朱元璋将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沐英:平定云南。元朝残余势力梁王盘踞昆明多年,手下有十万兵力,城池坚固,补给充足。沐英的军队虽然有25万,但与梁王的力量差距显而易见。然而,沐英的军队有一个重要优势,那就是战斗意志如饿狼般坚韧。 12月,沐英率军围攻昆明,梁王派使者前来求和,沐英却坚决拒绝。直言道:要么降,要么死。昆明城破之时,梁王自杀,沐英下令屠城三日,这不是嗜杀,而是为了震慑全云南,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明朝已经来了。 1383年,云南平定。按照惯例,沐英应该回京接受嘉奖,但朱元璋却让他留在云南,说: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其实包含了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云南有三个特点:远、乱、富。 远:距离南京有3000多里,消息传递需要两个月;乱:土司众多,彼此争权,汉族人口仅占两成;富:银矿遍地,茶马古道必经之地。朱元璋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来守护这个地方。派皇子过去?太危险,容易割据;派大臣过去?恐怕鞭长莫及;撤军回京?那等于是白打,最终只有沐英最为合适。他既有能力,又不会造反,而且养子的身份使得他成为一个独特的选择。 于是,朱元璋给了沐英三样东西:9万精兵、尚方宝剑、以及世袭的承诺——你的子孙将代代镇守云南。朱元璋亲口承诺。 铁血治边的创新模式 沐英的首要问题是:9万军队的粮草从哪里来?从内地运粮?成本太高,一石粮食的运费甚至高达十石粮食的价格。征收百姓?百姓反抗,得不偿失。 于是,沐英选择了第三条路径:屯田。 他将9万军队分成两部分:6万人负责屯田,3万人守边疆。士兵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则训练。这种模式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极具挑战。士兵不愿意种地,农民也不懂打仗。沐英采取了强硬的措施:不种地的士兵,要接受军法处罚;种得不好的,扣发军饷;种得好的,则有升官发财的机会。 三年后,效果显现:垦田900万亩,军粮自给有余。而且,沐英的军队在云南扎根了下来,士兵娶妻生子,买房置地,云南逐渐成为他们的家。但光有军队还不够,云南的汉族太少,容易被少数民族同化。沐英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移民计划,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迁移汉族百姓到云南。这个迁移的规模远超想象,从1385年到1390年,短短五年时间内,250万汉人迁入云南。这些移民大多不是自愿的,而是由朝廷强制迁移的。面对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和语言不通的困难,死亡率高达三成。然而,活下来的移民逐渐成为了云南的主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模式,云南的经济开始腾飞。 沐英并非冷血的屠夫,他懂得刚柔并济,对于顺从的土司,他给予了奖励和优待;对于反叛的,他则毫不留情,采取严酷的手段。麓川土司思伦发,曾长期割据一方。沐英给了他三次投降的机会,但思伦发每次都拒绝。最后,沐英发动最后的攻击,思伦发全族被灭。 1398年,沐英发动最后的攻势,彻底灭掉思伦发。对于投降的土司,沐英不仅保留了他们的土地,还承认了他们的地位,甚至与他们结盟。这种看似矛盾的政策,实际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降者受益,叛者灭族,选择权在他们自己手里。 权力斗争中的危机四伏 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朱标的皇位,成为新的皇帝。上台后的朱棣立即开始削弱藩王的权力,沐家作为最大的异姓藩王,自然成为了朱棣的重点目标。 朱棣派遣特使胡荣前往云南,传达皇帝的旨意:沐家世镇云南,功劳甚大,但兵权过重,宜有所调整。翻译过来就是:交出兵权,否则死。 沐晟当时已经接班,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交出兵权?沐家就此完蛋;不交兵权?那么就会被视为造反。沐晟选择了拖延,声称:皇上圣明,臣愿听从,但云南局势复杂,缅甸蠢蠢欲动,若此时交兵权,恐有变故。 话虽然说得很客气,但实际意思很明确:现在不能交兵权。很快,缅甸真的发兵攻来,朱棣没有沐家军,谁去抵挡缅甸的十万大军?沐晟抓住机会,主动请战:臣愿率军出征,为国分忧。 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沐晟最终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缅甸不仅割地赔款,甚至向明朝表示屈服。朱棣不得不承认,没有沐家军,云南根本守不住,削藩计划只得暂时搁置。沐家再次获得了十几年的平安。 随着明朝中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权力的压制愈加严苛。1571年,巡抚邹应龙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整顿沐家。沐朝弼霸占昆明70%的水源,强行向百姓收取水费,这在云南可是个大事。 邹应龙查出沐家垄断水源,每年收取银两达二万两,于是上奏朝廷,弹劾沐朝弼。沐朝弼不服,甚至派出100名家丁威胁邹应龙,差点将其打死。这个事件迅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皇帝愤怒,下令严惩,沐朝弼被罚款十万两,部分特权被收回,沐家的权威受到了重创。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