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温州11月22日消息(记者 项楠)近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研究发布一批新发现。其中,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在遗址2号沉船沉积物中,成功检测到明确的山药DNA信号。这一发现为温州特有农产品“文成糯米山药”的千年栽培史提供了关键考古线索。
在11月20日举行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最新成果发布会上,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介绍,其团队通过对2号沉船船舱沉积物进行古DNA分析,意外捕捉到山药的生物分子信号。这是我国首次在沉船沉积物中发现山药DNA,标志着水下考古在不可见遗存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最新成果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文成县委宣传部供图)
“水下环境中,陶瓷等耐腐物品易留存,而粮食等有机物资往往腐败成沉积物,只能通过分子技术追溯。”文少卿说,这种分子考古方法此前已在长江口二号沉船研究中得到验证,此次应用于朔门古港,收获了超出预期的发现。
“检测到山药DNA信号后,我们第一时间查阅了文献资料,发现文成糯米山药不仅是当地特色品种,更有着近千年种植历史。”文少卿解释,文成糯米山药的知名度和历史积淀,使团队发现与之关联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我们还需完成现生文成糯米山药的基因组测序工作,通过DNA序列的精准比对才能给出最终定论。”文少卿说。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文成县委宣传部供图)
考古证据显示,2号沉船为北宋末南宋初时期的近海运输船,采用水密隔舱、可倒桅等先进技术,综合判断为温州本地建造。与山药DNA一同发现的还有瓯窑瓷器、渔网、竹编等本地遗存。“这些山药可能是船员的远航补给,也可能是外销的特色商品。”文少卿说,虽然山药的具体用途尚待进一步考证,但至少可以证明在宋代,山药已成为温州贸易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物。
记者从文成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文成境内独特的土质与气候,孕育了文成糯米山药“粉糯香甜、久煮不烂”的特质,这种先天优势让其在古代便成为当地重要作物。根据地方史料,文成糯米山药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明代刘伯温辑录的《多能鄙事》中,更详细记载了糯米山药的栽培方法:“先掘一沟,长丈,阔三尺,深四尺,砖铺其底,以粪土填满,水实定,插山药芦头……”。
文成糯米山药(央广网发 文成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次考古发现,或将成为文成糯米山药千年栽培史的又一有力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