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的历史中,列宁无疑是伟大的奠基者,而斯大林则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历史进程,也直接塑造了苏联的命运。列宁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逐渐开始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在1950年代以后,斯大林遭到不断诋毁和丑化,导致斯大林的形象在苏联人民心中一度跌入低谷。然而,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人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斯大林的形象,逐渐认识到他在苏联崛起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推动国家强大的方面。
当然,斯大林的执政并非一帆风顺。他不仅要面对外部的挑战,还必须采取极端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引发了苏联内部的权力斗争。实际上,在列宁病逝前,苏联已形成了两个对立派系:一个由斯大林领导,另一个由托洛茨基为首的托派。两派之间的争斗愈加激烈,列宁对此早有预感,甚至在临终时便已察觉到这一点。尽管如此,斯大林凭借卓越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压制了托洛茨基的影响力,最终成为苏联的第二号人物。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政治手段,逐步清除了包括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在内的对手,最终完全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然而,斯大林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深知自己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因此不断在党内强调警觉,指责党内存在间谍和叛徒。斯大林的警觉并非毫无根据,随着苏共党员人数的激增,党内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威胁也逐渐加剧。 1920年代末,苏联的党员人数从最初的两万多人迅速增至超过一百万,到了1933年,党员数量突破三百万。如此庞大的队伍中,许多人加入党并非为了理想,而是为了个人利益和仕途。斯大林对此忧心忡忡,他担心党内的分裂和外部势力的渗透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权。而更为严峻的是,当时苏联并没有像克格勃那样强大的情报机构,只有作为前身的契卡,执行范围有限,难以有效地监督和清洗庞大的党员队伍。 斯大林深知,党内外的威胁都需要迅速解决,尤其是在国内的反对派越来越强大,斯大林的权力岌岌可危。无论是国内的反对力量,还是外部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斯大林都必须应对。他决定集中资源,迅速推动苏联的工业化,认为只有建设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确保国家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不败。斯大林对重工业的推崇并非没有道理,他认为这是国家立足和抵御外敌的必由之路。当时,德国在重工业领域领先,斯大林对此感到极大的警觉,担心如果苏联发生战争,将无法与之抗衡。 然而,工业化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斯大林坚持认为快速完成工业化对苏联至关重要,但党内有一部分人对此持不同意见。布哈林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强烈主张发展农业,反对斯大林的工业化路线。布哈林虽然没有能力直接挑战斯大林,但他依然通过一些党内元老的支持,带头与斯大林对抗。与此同时,托洛茨基也在与布哈林联合,批评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认为这不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甚至公开呼吁斯大林下台。到了1934年,斯大林在选举中的地位险些动摇,这件事让他感到恐慌,更让他警觉的是,部分军队将领也开始联合起来,公开表示对斯大林工业化政策的不满,要求减缓工业化进程。斯大林意识到,党内的反对力量已经不再是零星的个体,而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甚至有可能联合起来推翻他。这让斯大林感到处境更加危险,他知道如果不采取行动,自己的政权将面临致命威胁。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起改变局势的事件——斯大林的亲密盟友、列宁格勒州的领导人基洛夫被暗杀。刺杀案背后充满疑点,刺客能够轻易进入如此高层的领导办公地,使得斯大林更加感到威胁。他亲自赶到列宁格勒调查此事,尽管案件很快就有了结论,并且抓获了刺客,但斯大林深知,如果不采取果断手段,这起刺杀事件可能只是更大阴谋的开始。 此时,斯大林终于下定决心,采取了抽刀杀人的策略。他开始清除党内外的敌对势力,毫不手软。在一系列政治清洗中,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人纷纷被除掉,托洛茨基虽然侥幸逃亡,但最终在墨西哥被暗杀。到1937年,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130多万人被判刑流放,60多万人死于非命,数百万苏共成员被清除,斯大林终于解决了自己面临的最大隐患。 然而,尽管斯大林通过这场政治清洗稳固了自己的权力,他依然面临着更大的外部威胁——来自西方国家和德国的侵略压力。斯大林清除了党内的敌对力量,但这一过程并非没有代价。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尽管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斯大林凭借苏联强大的工业力量最终赢得了战争,成功抵挡了德国的侵略。 这一切证明了斯大林早期推行工业化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工业化的基础,苏联恐怕早已在战争中被摧毁。尽管有些人批评斯大林过于残酷,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如果斯大林没有采取如此强硬的手段,他可能早已被其他势力推翻,苏联也无法抵御外部的威胁,甚至可能会走向解体。尽管他的手段异常狠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决定可能拯救了苏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