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1332-1385),字天德,来自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与朱元璋是幼年的朋友,虽然比朱元璋年幼4岁,却在早期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难岁月。
徐达出身普通农民家庭,虽未受过正式教育,但他通过自学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徐达在开国功臣中地位仅次于李善长,但他始终低调务实,从不自傲。尽管如此,关于他死因的蒸鹅赐死传言却颇为流行。 一些史书记载,徐达因功高震主,使得朱元璋心生忌惮。徐达晚年身患背疽,这是一种严重的背部化脓性感染,医生建议他忌食鹅肉,但朱元璋依然赐给他一席蒸鹅宴。根据明朝的规定,赐宴必须全食且当场食用。徐达了解朱元璋的心意,泪流满面地吃完了鹅肉,不久便因中毒而死。这个故事让人疑问:吃蒸鹅真的会导致死亡吗? 事实上,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并没有提到背疽患者必须忌食鹅肉。背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背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不含任何有毒物质,反而对增强营养有帮助,因此并没有所谓的忌口说法。由此可见,背疽忌食鹅肉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如果从今天的医学角度看,治疗背疽并不复杂。但在古代,由于医学水平低下,背疽几乎等同于绝症。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因背疽去世,比如项羽的军师范增、三国时期的刘表和曹休、唐代的孟浩然等。可见,背疽在当时确实是致命的,治愈的几率非常低。但有人可能会疑问,既然徐达得的是不治之症,朱元璋为何还要如此多此一举呢?如果徐达的死真是因食鹅肉所致,那朱元璋的做法显得颇为荒谬。以朱元璋的智慧和冷静,面对一个已注定死期的人,他没有必要采取如此公开且毫无意义的手段来结束徐达的生命。 而且,徐达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将领,还拥有众多忠诚的部下。如果朱元璋真想除掉他,用这种笨拙的手段显然是低估了徐达身边的力量。更何况,徐达的三个儿子都在朝中有官职,手握军权,朱元璋怎会不怕他们为父报仇呢? 《明实录》和《明史》都认为徐达死于背疽,且记录了朱元璋因其死去而深感悲痛,暂停朝政,亲自祭奠他,并将徐达誉为万里长城,列为开国武将中的第一功臣。而明中期的野史《翦胜野闻》也提到徐达生病时朱元璋赐食的事情,但并未明确指出是鹅肉。直到清代,文人赵翼在《廿二史札礼》中才转述了这一故事,并提出背疽忌食鹅肉的说法,推测徐达因食蒸鹅而死。 这一说法很可能是清朝历史学者编造出来的。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对明朝历史进行了歪曲和抹黑,目的是让民众恐惧明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因此,清朝通过恶化明朝的形象,使明朝的统治看起来更加血腥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