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举中国历史上前半生与后半生形成强烈反差的君主,那么后唐的庄宗李存勖与唐玄宗李隆基的情况就非常相似。李隆基在位时,不仅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然而,也正是在他统治期间,安史之乱爆发,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李存勖继承了父亲李克用的晋王爵位和河东节度使职位,年仅24岁。之后,他屡次击败压制父亲的世仇朱温,在三垂岗、柏乡等地连胜,甚至令朱温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在成为晋王后的15年中,先后南征后梁,北拒契丹,东取河北,西吞河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据说,李克用临终时将三支箭交给李存勖,这三支箭分别象征着父亲的三个敌人:后梁的朱温、桀燕的刘仁恭、契丹的阿保机。李存勖把这三支箭放在宗庙,每次出征时,他会举行祭祀仪式,并恭敬地取出箭,放进锦袋中,随身携带。每次凯旋后,他又会将箭放回宗庙。据传,李存勖在多次战斗中,背负着这三支箭,冲锋陷阵。直到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建立了后唐政权。同年12月,他攻克了后梁的都城汴梁,接管了河南、山东等地。
早在公元914年,燕王刘仁恭与其子刘守光就已成为李存勖的俘虏。李存勖曾将他们绑在一起,捆绑着在宗庙向父亲李克用报捷,之后将燕王父子押解至代州(今山西代县)。在那里,燕王父子被刺杀致死,用他们流出的血祭奠李克用之墓,最终斩首。九年后,李存勖终于消灭了父亲生前的最大对手——后梁,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梁晋争霸乱局。他还曾将后梁君臣的头颅放入木匣,带到宗庙向李克用报捷。李存勖不仅为父亲复仇,甚至一度成为人们眼中,结束唐朝自乱以来的乱世局面的希望。
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灭掉了前蜀,震动了南方各国。此时,后唐的版图已是五代中最大,不仅稳固了黄河流域的统治,还控制了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如果李存勖能够继续进攻南方国家,或许五代十国的乱世就不会由赵匡胤来终结。然而,李存勖在消灭前蜀仅半年后,便死于宫廷政变。短短半年之间,李存勖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走向失败呢?对此,北宋文人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了解释。
欧阳修认为,李存勖的兴衰折射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他把李存勖当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反面典型。然而,欧阳修的这个结论并不完全成立。李存勖是否真的放纵享乐?事实上,虽然欧阳修指出李存勖宠信宦官和伶人,但这一点并不足以与后来的明代皇帝相提并论。比如,明宣宗朱瞻基就因宠爱宦官和享乐而被评价为仁宣之治的奠基者,而后来的明朝皇帝如热衷炼丹和木工,也并未导致朝政的快速衰败。
唐玄宗李隆基在经历了接近二十年的乱政后,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然而李存勖却在灭掉前蜀半年后便死于政变。这种败亡速度太快了,难道真如欧阳修所说,李存勖在短短半年内就变得荒唐昏庸了吗?如果李存勖早已腐化堕落,那么一个腐化堕落的君主,怎会有征伐敌国的雄心壮志呢?显然,李存勖虽然有宠信宦官的做法,但他并未完全沉迷于享乐,而始终保持着他一统天下的雄心。
欧阳修虽然指出李存勖放纵享乐,但实际上,他所说的并未超过许多后代皇帝的行为,而且李存勖依然具备一统天下的志向。那么,如何能称他为腐化堕落呢?就像明朝的正德帝朱厚照和天启帝朱由校一样,李存勖的败亡远比看上去更为复杂。欧阳修的“逸豫亡身”的结论并没有真正分析李存勖所处的具体环境。李存勖的迅速败亡并不是他个人腐化堕落的结果,而恰恰相反,他的雄心壮志一直没有改变,若他只是沉迷享乐,完全可以忽视战事。
李存勖真正的原因在于他削弱地方藩镇的举动过于急功近。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军阀割据,中央集权较弱,直到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才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李存勖通过依赖宦官监军,来制衡地方藩镇,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确保中央集权。虽然这种做法降低了军事效率,但却能防止地方将领独断专行,对皇权构成威胁。历史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明朝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李存勖的所谓“宠信宦官伶人”,其实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目的是削弱地方藩镇的力量。并非如欧阳修所描绘的那样,他完全被宦官和享乐所左右。李存勖并没有忽视宦官的危害,反而是用他们来防止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正因为他的削藩举动过急,才导致了地方藩镇的强烈反应。李存勖在死后,李嗣源给他定罪,除了宠信宦官之外,还加上了“猜忌排挤功臣”之罪,这使得李存勖被定性为昏君,为李嗣源自己的上位提供了合法性。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李嗣源所说的“忠臣”,其实指的是手握大权的各路将领。而李存勖疏远功臣,其实是出于对藩镇势力的警觉。虽然宠信宦官确实有害,但李存勖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以李嗣源为代表的藩镇势力,会发动政变,推翻李存勖。李存勖败亡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在削弱藩镇势力时过于急功近,导致了其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