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两个有些奇怪的事情。
1952年8月3日,彭德怀前往北京玉泉山观看西郊机场的空军飞行表演。但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亲自去机场观看,也没有站在现场指挥,而是藏身在一个看不见的角落里偷偷观看。很多人觉得这很难理解。
还有一次,当时天安门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群众游行活动,彭德怀也想亲眼看看这个场面。可他并没有像毛主席和其他元帅们一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而是躲在中南海门口的一间侧房内,透过窗棂观看游行。由于距离较远,看的并不清楚,细节也难以看得很仔细。大家都很疑惑,彭德怀为何不敢像以往那样大大方方地露面,反而要偷偷躲在一旁?这样低调、隐秘的行为显得和他以往无畏、光明正大的形象完全不符。
回想过去,在战场上,越是危险的地方,彭德怀越要冲上去,不怕敌人的枪林弹雨。现在,为什么他却表现得如此小心?这个问题的背后,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成立。由于粟裕和林彪的身体健康问题,他们无法继续参与前线作战,最后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负责指挥出国作战。在接下来的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敌人渐渐意识到,他们在战场上无法从志愿军手中捞到便宜,于是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此时,志愿军虽然赢得了战场上的优势,但后勤供应却非常困难,敌我双方陷入了相持阶段,志愿军不得不采取积极防御和持久作战的战略。
到了1952年,战事已经没有大的进展,彭德怀在朝鲜的作用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朝鲜的战局交给邓华、韩先楚和洪学智等人完全可以应对。而此时,彭德怀额角上长了一个肿瘤,大家都很担心,担心是癌症之类的疾病。于是,很多人劝他尽早回国接受治疗。毛主席得知情况后,专门以周总理的名义起草了一封电报,强调彭德怀越早做手术越好,建议他立即回国治疗,而不应该拖到5月。
4月上旬,彭德怀安排好朝鲜的工作后,和金日成首相道别,随后便驱车返回了国内。途中,他先是到沈阳,然后乘坐火车到了天津,再从天津直达北京。刚下火车,他便赶紧前往中南海,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彭德怀回国的途中,并没有得到什么盛大的欢迎,也没有进行新闻报道。汇报完工作后,他就住进了医院。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没有以“彭德怀”的名字办理住院手续,而是以一个化名——“农业大学王校长”——办理住院手续。堂堂的彭大将军竟然被安排成了一名大学的王校长。这不是彭德怀个人的选择,而是军委的决定,必须严格执行。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还在继续,尽管战事进入了相持阶段,但敌我双方都没有宣布停止战争。作为志愿军的最高指挥官,彭德怀必须继续留守朝鲜前线。如果敌人得知彭德怀已经回国,可能会趁机发动进攻,打乱朝鲜战场的局势。同时,国内也不能让外界知道彭德怀回国的消息。因为这样一来,很可能引起各种不必要的猜测和议论,尤其是一些潜伏在国内的敌特分子,可能会借机散布谣言,制造社会动荡。
因此,彭德怀的治疗过程必须保密,直到康复出院后,他才开始恢复一些正常的工作,并逐渐接替周总理主持军委日常事务。那段时间,彭德怀的活动都保持低调,没有在公众场合露面。对彭德怀来说,那是他戎马一生中的一段极为特殊的时期,为了工作,他竟然不得不隐姓埋名,不敢公开露面。彭德怀一直有很强的党性,他坚决服从军委的命令。
随着朝鲜战局逐渐稳定,邓华开始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国内的活动也不再保密。最终,他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在彭德怀去世后,他的身份再次被隐藏。他的骨灰盒上写着“王川”,再一次使用了化名。彭德怀似乎和“王”这个姓氏特别有缘,两次化名都选择了王这个姓,且每次都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