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有一首著名的曲目,叫做《失空斩》,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三国演义》。关于故事的基本情节,相信许多读者已经有所耳闻:马谡因为自夸过度,最终失守了街亭。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撤兵,并亲自策划了空城计来吓退司马懿。最后,马谡归来后向诸葛亮请罪,诸葛亮痛心疾首,挥泪斩了他。
在这个连贯的故事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一计策也进一步体现了小说中诸葛亮“智圣”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话般的地步。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过空城计。
这个故事的原型,源自一位名叫郭冲的人。他似乎是诸葛亮的“铁粉”,于是创作了五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并将它们合称为《条亮五事》。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录进了《蜀记》,并且在史学家裴松注引《三国志》的时候也提及了这一部分内容,才使得后人有机会看到这些有趣的故事。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亲自布置过空城计。最有力的反驳证据是,诸葛亮当时的敌人是张颌,而曹魏在西线的最高指挥官是曹真,根本没有司马懿参与其中。而且,故事中提到的那座“空城”,在历史上也没有相关记录。至于其他的疑点,本文就不再赘述。
在研究空城计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诸葛亮并没有使用空城计,但在三国时期,确实有人采用过类似的策略,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将以曹操和赵云的事例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首先是曹操的“空屯计”。故事发生在兖州之战时期。当时,曹操外出征战徐州,兖州的士族陈宫和张邈突然倒戈,把吕布推举为新的兖州牧。幸运的是,曹操的谋士程昱、荀彧等人反应迅速,保住了东阿等三个小县城。
曹操得知消息后,迅速带兵回到兖州,和吕布展开了长达两年的拉锯战。在这期间,兖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蝗灾,吕布和曹操的粮草都遭到损失,战事一度陷入停滞。
趁着这个机会,曹操继续实施屯田战略,试图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某天,吕布得知曹操的屯田区正在开垦,于是派人来进攻。巧合的是,曹操刚派出大部分兵力去割稻子,留下的守卫力量并不强大。
在这种危急时刻,曹操急中生智,命令妇人上阵守卫,并让他们在屯田区前防守。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屯田区西侧有大堤,南面树木幽深,曹操便利用这个有利地势,指挥妇人守卫。吕布看到后,反而产生了疑虑,认为曹操可能在布置埋伏,最终决定撤退。
曹操通过利用敌人的疑心,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危机,这也显现出曹操的机智。
接下来是赵云的“空营计”。故事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当时赵云奉命守卫蜀军的中军大营。在夏侯渊战死后,黄忠想要趁胜追击,于是派兵追击曹军。由于黄忠迟迟未归,赵云决定外出寻找。
途中,赵云遇到了曹操的大军。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曹操的对手,赵云决定采取退却战术,回到蜀军的大营。当时,守将张翼准备关闭营门,但赵云却灵机一动,决定“虚虚实实”,利用迷惑敌人的手段。
他让大门大开,且熄灭营火,假装大营已经设下了埋伏。曹操的大军看到这种情形,误以为又是刘备的计谋,顿时犹豫不决,准备撤退。赵云见状,果断出营,擂鼓呐喊,虽然并没有真的追击,但这种做法让曹军陷入混乱,甚至导致许多人跌入汉水中丧命。
这段故事来自《三国志·赵云传》,并且在《云别传》有进一步记载,可信度较高。战后,蜀军将士都对赵云充满敬佩,称他为“虎威将军”。小说《三国演义》也提到刘备听后盛赞赵云“一身是胆”。可以看出,赵云不仅有勇气,更有卓越的眼光与智谋。
可惜的是,在正史中,赵云单独指挥兵马的记录较少,这也使得他的官职一直比较低。可以说,这在赵云的一生中是一个遗憾。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孙坚和文聘也曾使用过类似的“空城计”。由此可见,当时的能臣武将众多,三国时代的将星璀璨,名将云集,正是那个时代武将风采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