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错误。考虑到当时的整体局势,魏国在赤壁战败之后,虽然暂时有些疲弱,但它的整体国力依然比蜀汉和吴国强大。如果诸葛亮选择不出兵干扰魏国,任其恢复兵力,等魏国的司马懿在西凉训练好军队,那么蜀吴两国迟早会被吞并。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决策并不算错。如果他没有六出祁山,那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战略应对魏国呢?诸葛亮其实深知,当时的北伐并不能统一中原,只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关羽失荆州,刘备攻吴失败,不仅损失了张飞等优秀将领,还使得蜀汉的兵力大幅减少,国家元气受损,领土也大幅缩小,原本的中原分进攻计划也完全破灭。因此,北伐的实际意义是“以攻为守”。在这个背景下,蜀汉的民生和经济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逐步恢复,魏国刚刚换了皇帝,正是北伐的良机。如果不趁此时机发起进攻,等魏国积累足够的实力后,它将以绝对优势主动进攻,那时蜀汉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所以,简单来说,如果不趁魏国相对虚弱的时候打击它,那么只能等它强大到无法抵抗的时候来攻击自己。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强项在于治军,而在军事战略上,则较为依赖奇谋。这句话并不能完全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很多人可能从这句话里看出了诸葛亮的军事短板,但事实上,能力和品行是相辅相成的。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能,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值得称道。
在历史上,有许多有能力的人,但能兼具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并不多。能力体现在做事的能力,而才华则是能力的体现。虽然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但他的治国理政能力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在五千年的历史中,诸葛亮的行政能力可以排进前五,甚至有机会进入前三。而他的军事才能,可能连前十都难以进入。但是,即便如此,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仍然超过了他同代的许多将领,甚至几乎是所有人。
如果放眼历史,南北朝和后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戏剧性和传奇性丝毫不逊色于三国时期。比如劝后主投降的谯周,国破之后,他对魏晋政府表示自己生病不再仕途,选择归隐。这种情况反映了即使在乱世,季汉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凝聚力。乱世的权谋伦理与和平时期的权谋伦理是有所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把这几位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继承人的问题,无论是原因还是结果,都是极其重要的。聪明的人都清楚继承人的关键作用。曹操在这方面比袁绍更为成功,有两个原因:首先,曹操和颍川士族的关系紧密,他的继承人问题本质上只是曹家自己的问题。无论曹操选谁做继承人,都不会伤害到颍川士族的集体利益,最多只是影响到某些个人的命运。所以,曹操能够放心大胆地选择继承人,不必担心手下的士族会反叛。但袁绍则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他手下的势力错综复杂,继承人问题远比曹操复杂。